课件编号4679294

2019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原卷+参考答案)

日期:2024-05-0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79次 大小:229248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2019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21世纪教育网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019届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 (时量:150分钟 满分:150分 )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所有试题都要答在答题卡上。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北宋时期,戏剧表演与戏曲演唱两种技巧的酝酿都已经接近成熟了,而历史的变故则把二者的综合过程剖分到两个地区去进行,其结果是在中国戏曲第一次以成熟形态出现时,就产生了两种不同的声腔流派:南曲戏文和北曲杂剧,形成以后延续四百年的文化景观。南曲戏文于十二世纪初叶出现于浙江南部的温州地区,属吴语方言区。北曲杂剧则于蒙古灭金后形成于北方的山西、河北一带,属北方方言区。由于方言的差异,以及在方言基础上两地民间曲调风格的差异,南曲和北曲形成两个不同的音乐系统。尽管南曲、北曲都大量吸收了宋代词调,然而它们更多地却是吸收了不同方言地域的民间曲调。 南曲是“宋人词而益以里巷歌谣”“即村坊小曲而为之,本无宫调,亦罕节奏,徒取其畴农市女顺口可歌而已,谚所谓随心令者”(明·徐渭《南词叙录》)。被吴地民间广为传唱的村坊小曲、里巷歌谣,自然带有吴歌的显著特点。吴地歌曲在调式上的特点是只有五声音阶,即宫、商、角、徵、羽,不同于北方的七声音阶。 与直接从宋人词调和当地民间小曲中升华为戏文唱腔的南曲不同,北曲经历了一个从民间套数长期传唱到为杂剧唱腔所利用的过程。北曲来源最初是汴京以及中原一带的各种小唱、说唱曲调,后来吸收了女真、蒙古等北方民族的曲调和乐器,渐渐演变而成。在诸多演唱艺术种类中,北曲杂剧主要受到两种曲牌联套音乐体制的影响,即大曲和诸宫调,在民间长期演唱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音乐体制方面的固定格律,因此当北曲杂剧一旦把它们吸收为自己的音乐主体,便形成与南曲戏文迥异的一套严格曲律规定,从曲牌联套到韵脚平仄,都有固定的要求。这使得晚出的北曲比早出的南曲在音乐体制上更加成熟而文人化。北曲的调式比南曲多出变宫、变徵两个音阶。 由于历史形成的脚印不同,南北曲在伴奏乐器和演唱方式上也有显著的区别。南曲戏文演唱不用管弦乐器伴奏,而采取徒歌的方式,只以拍板节拍,用锣鼓扶衬,但在曲腔之尾用人声帮和,这与它最初来源于宋词和民间小令的演唱有关。宋词的演唱历来是只以拍板节拍,或加上鼓的帮扶,而不用管弦乐器伴奏的。民间小令则多半是徒歌。北曲杂剧则因其音乐体制直接承自诸宫调等,一开始就是用锣、板、鼓、笛伴奏的,后来又慢慢加入弦索乐器如琵琶等。在唱法上则历来为一人单唱,用管弦乐器扶衬。 元灭宋后,北曲杂剧迅速推进到南方,最初沿着京杭大运河的水路传播到江浙一带,占领了南宋旧都杭州,继而扩及湖广,使宋元割据时期南北戏曲自生自长的局面被打破,南北两大流派发生了直接的交锋,其中北曲杂剧取攻势,南曲戏文取守势。二者对观众的争夺,至少在元代形成了两次反复,即最初北曲杂剧冲垮了南曲戏文的阵线,到顺帝朝,戏文重新崛起,甚至浸润到北曲杂剧的大本营大都,元末时戏文又一度遭劫。明初,戏文和杂剧开始并行流布和各自发展,而戏文渐渐占了统治地位 。约从成化年间开始,戏文在东南几省陆续变化出诸多新的腔种来,它们一经产生就以异常迅猛的姿态向南北各地流布。在其逼人的攻势下,曾经一度盛行全国的北曲杂剧竟然从此一蹶不振,陆续萎缩,最终竟在万历年间成为绝响。 (摘编自廖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