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兰亭集序 云无心出岫 说我懦弱,说我逃避现实皆可。只要能离开那一片烦嚣,背上任何罪名,我都愿意。 我不敢以文学家自居,也从不敢狂言追求什么真善美,毕竟那太抽象、太迷茫。我所要的是抓住目前的刹那,使它成为永恒。上帝造人既有不平之处,那么人总有权来为自己挣扎,超脱这不平的缺陷。 人既有权力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那我为何要活在别人为我摆设好的模子里,去过着“你必须这样,你不该那样”的生活?人既有权选择自己该走的途径,那我为何要踏着别人为我铺设的路,去过着“你必须往这方发展,你不该走那条路”的日子?说我是叛逆,说我顽劣乖戾都可以。走出你那个世界,我已不活在别人评判的眼光下了。 “宁静致远”是我渴求的。一杯淡淡的茶,一本清新的小品,足够让我喜悦一天。走一道无人的小径,想起了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忆起了柳宗元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这一份联想的雀跃,是在那霓虹灯管下所能得到的吗?午后的阳光,总是这般的缱绻温煦,抱着满怀的暖,使那些烦人的琐事升华成烟影。傍晚的夕阳,变化诡谲的云彩,排列成览不尽的图案,远山近树染成一片金黄……一切恬静得像一幅画。晚风徐徐,夜幕低垂,每一颗星星都会构成一份联想,也会勾起几许往事尘烟,几分憧憬,几分惆怅……人的一生这片刻不就是永恒吗? 你说我懒得退化了,你说我丧失了原本的积极,你说我放弃了我该争取的,你说……够了,够了!云既无心出岫,何必再说这些,离开我吧!等到下次,我们再碰面时,让我告诉你这片云的行径吧! 微感言: 1.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赏读:军队的主帅可以被改变,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被改变。孔子说这话的目的是告诉学生,一个人应该坚定信念,矢志不渝。 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赏读:天冷了,方知松柏是最后落叶的。比喻有志之士在艰险的环境中奋斗到最后。 3.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赏读:志士仁人不肯贪生怕死而伤害仁义,他们宁可牺牲性命以成全大义。自古忠臣义士把仁义看得比生命还重要。 4.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 赏读:不降低自己的志向,不辱没自己的身份。确立了一个信念就抱定不放,不要轻易向现实妥协。 一、作者视窗 王羲之(321—379),字逸少,东晋琅邪临沂(今山东临沂)人。世称王右军,东晋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其书法作品《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序”是一种文体,写在著作或诗文前的说明性文字。古人宴集时,常一同赋诗,诗成后公推一个人作序,《兰亭集序》即是脍炙人口的诗序名篇,其思想和辞藻都很有代表性,从中可以看出东晋一部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情趣、思想修养、精神状态和文学造诣。 千古兰亭帖 山自醇厚,水自性灵,千古兰亭。 那日惠风和畅,曲水流觞,雅士聚集,空气中时时溅起酒香。人生得意,知音陪傍,把臂言欢,诗情飞扬。那风雅化作当空皓月,今日仍然高悬在心的上方,那诗文永载不朽的纸张,今日仍温暖着读书人的目光。山和水皆秀美怡人,此间的人傲岸不群,飘逸出尘,悠然而开心。仿佛是造化刻意安排,铺排满眼的翠绿,高扬满天的蔚蓝,扯来最舒爽的风,弥漫最净洁的空气,并且还引来了自此被称为“书圣”的王羲之。于是,一方兰亭帖横空出世,仿佛一道请柬,把后世的目光邀请到东晋。 长袖飘飞,笔走风云,把那山寓入筋骨,把那水逸于毫末,清风流泉豁亮的阳光自成一缕缕清逸,旋入笔底,挥洒笔画之间。字是冰肌,宛如云起,扑面而来的自由的气息毫不拘泥。凝视兰亭帖,任思绪在古今翻飞,胸中浊气一时吐尽,顿觉心旷神怡。 二、写作背景 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