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728589

16、《短文两篇》学案

日期:2024-05-1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37次 大小:17885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短文两篇,学案
  • cover
《短文两篇》学案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诗文俱佳,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合称“刘柳”,与白居易合称“刘白”。诗风明快俊爽,有《刘梦得文集》传世。 唐顺宗时,刘禹锡参加了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革新运动失败后,刘禹锡多次被贬。在他被贬和州时,和州知县有意刁难,令他连搬三次家,给他住的房子也越来越小,越来越简陋。于是,刘禹锡写下《陋室铭》,以示自己虽身居陋室仍不改高洁志趣。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北宋哲学家,世称濂溪先生。周敦颐是宋代理学奠基者之一,他的学说对后世理学的发展影响很大。周敦颐提出了“文以载道”的著名观点,著有《太极图说》《通书》等。 本文是周敦颐在南康郡任职时写的。他曾于府衙东侧挖了一方40余丈宽的莲池,在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披霞含露,亭亭玉立。每当微风吹过,田田荷叶轻摇,朵朵莲花颔首,阵阵馨香扑鼻。周敦颐凭栏放目,触景生情,爱莲花之洁白,感宦海之浑浊,写下了这篇《爱莲说》。 铭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古人作铭,常以身边的物件如鼎、剑等为题,并且铭文刻在这些器物上。也可以就某名山大川或建筑物为题,立石勒铭。 器物之铭开始也用以颂扬功德,如扬雄的《鼎铭》等,但后来主要是记物寓意,形容该物的某方面特征以比况人事,用以劝勉警诫。《陋室铭》别具一格,虽是以建筑(自己的住室)名题,但是用意与器物之铭相近,是用来自述其志的。 山川之铭,内容多为纪功颂美、劝勉世人。如晋代张载的《剑阁铭》,就是张载到四川探望父亲,途经剑阁,因有感于剑阁地势险要,风光独特而写。 说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性文体,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一种现象表达作者对某一问题的见解,有点类似于现代的杂文。“说”这种文体具有以小见大的特点;形式上则采用叙议结合,或先叙后议,或先议后叙,或边叙边议,而基本原则是叙为议设,议由叙生,核心是议。此外,这种文体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灵活,还常常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即我们常说的“托物寓意”。《爱莲说》《马说》《师说》《捕蛇者说》等均属于这一文体。 【课文原文】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课文译文】 【课文原文】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课文译文】 水上、陆地上各种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爱的非常多。晋代的陶渊明唯独喜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爱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从积存的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中间贯通外形挺直,不牵牵连连也不枝枝节节,香气传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竖立在水中。(人们)可以远远地观赏(莲),而不可轻易地玩弄它。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啊!(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对于)莲花的喜爱,像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人数当然就很多了。 1.古今异义 (1)无案牍之劳形 形,古义:形体,躯体;今义:形状 (2)亭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