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学会本课生字词,在理解每个词语意思的基础上,理解每句诗的意思。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力训练点: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德育渗透点:体会两位伟大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美育渗透点: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味美、意境美。 学法引导: 教师教法:谈话法,朗读法。 学生学法:自学讨论法。 教学重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 1、弄懂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和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 2、体会这两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难点: 1、弄懂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和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 2、理顺诗句,教师在指导学生理顺句子时要增补诗句中省略的内容,适当调换词语的顺序。 3、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解决办法:加强朗读,以读促理解,以读促感悟。 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活动设计: 1、从题目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的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解诗的意境。 学生活动设计: 1、按预习提示初读这两首诗。 2、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自学古诗,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3、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 二、教师简介背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写的,也是他生平第一首快诗,也就是在他最高兴的时候写下的。此诗写于763年,安史之乱的头目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他的部下纷纷投降;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安史之乱”从此结束。杜甫在四川听到这一消息后写下了这首充满欢乐之情的七言律诗。 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闻:听说。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 意思是听说唐王朝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 三、检查朗读诗句的情况 四、理解诗意 方法:先看看自己懂了哪些词语,再看看还有哪些词语不懂,最后集中时间讨论。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剑外:通常作为四川的简称。 忽传:忽然间到处传扬。 收蓟北:收复蓟北。意思是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在剑外到处传扬。 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因喜极而泪下。刚刚听到这个喜讯,涕泪就洒满了衣裳。 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说一说。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却看:再看。 妻子:夫人和孩子。 再看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愁? 漫卷:胡乱卷起。 欲:将要,简直要。 狂:放怀,无拘无束,热情不加节制。 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歌:放声歌唱。 须:须要。 纵:放任,这里尽情的意思。 在大晴天里放声歌唱,畅饮美酒。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把这两句话的意思说一说。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即:就。 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过那巫峡的叠蟑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 五、读全诗,再连起来说说诗句的意思 找几名同学说一说。 六、总结全诗 1、说一说杜甫兴奋的原因是什么? (杜甫兴奋的原因决不仅仅是因为诗人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祖国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因多年战乱被平息,祖国重新统一而无比欢快的心情,洋溢着诗人的爱国情感。 七、背诵这首诗。 第二课时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看到诗的题目《示儿》你是怎么理解的? “示”是什么意思?“示儿”是什么意思?(“示”把事物摆出来让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