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770868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教学设计部编版

日期:2024-04-29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68次 大小:1075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七年级,历史,上册,19课,北魏,政治
  • cover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一、课前教学分析与目标确立 1、“课标”分析 关于“北方民族大融合”这一内容,《初中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长期的分裂局面,西部和北部的少数民族大量涌入中原,逐步实现了与汉族的融合。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 根据这一要求,通过学习本课内容,学生要了解东汉末年以来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掌握孝文帝改革的措施。通过对改革措施的理解、掌握,认识到这些改革措施进一步推动了民族的大融合。 2、教材与教学内容分析 第四单元所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民族关系最为复杂的时期,这时民族关系的最大特点是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在客观上适应了历史发展趋势,加快了鲜卑族迈入先进民族经济、政治、文化的步伐,对北方的经济发展、政治安定、文化复兴,对消除民族间的隔阂、促进民族融合和酝酿、培养隋唐时期繁荣的经济与灿烂的文化,都做出重大贡献。 3、学情分析 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对有关少数民族的知识比较生疏,本节课涉及的少数民族内迁、孝文帝改革等内容,缺乏了解。 认知水平:客观的评价历史人物和事件,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讲课过程中应适当地加以方法上的指导,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评价观。 学习态度:七年级的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但是,单纯枯燥地知识传授,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的兴趣。应用授课内容的生动、表现形式的多样、高超的教学艺术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真正实现师生的互动。 4、教学目标的设定 (1)了解南北朝时期我国北方地区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理解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我国古代历史上民族大融合的进程,为隋朝统一奠定了基础。 (2)通过问题导引,自主阅读材料,探讨孝文帝改革前北魏的社会状况,在分析归纳中掌握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及主要措施,培养学生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学习方法。通过对孝文帝改革影响的讨论,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评价能力。 (3)培养学生正确的民族观念,认识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我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教学目标具体可行,旨在符合《课标》三维目标的要求。 5、教学策略设计 教学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作用(中国古代史的主线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北魏孝文帝改革对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有重大意义,因此将其作为本课重点)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学生已有知识中缺乏对民族融合的认识) 教法设计:以孝文帝为线索,通过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事件。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引导,由学生自我建构知识,根据史料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 学法指导:学生分组讨论,在合作探讨中体会教学内容,感悟历史意义。 教学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课程流程以及相关资料,辅助课堂教学。 学生做好课前预习,查询、收集反映民族交流、和睦相处的图片、文字资料。 二、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与实施 新课导入:情境营造 播放幻灯片:(1)播放宋祖英的歌曲《爱我中华》,并配有中国地图显示56个民族的分布和民族服饰特征。(2)比较两幅图片的不同:《西晋少数民族内迁形势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分布图》。 两幅图中的民族相比,有什么不同?为什么我国历史上一些古老的民族现在还存在?有些却不存在呢? 【设计意图】欣赏歌曲感知我国是由56个民族构成的团结和睦的大家庭,各民族都为祖国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从而正确认识民族关系。通过图片对比,古今的变化形成冲突与疑惑,以激发学生兴趣。 第一篇 设巧计,迁都洛阳 公元386年,鲜卑族人拓跋珪建立北魏,公元398年定都于平城(今大同市)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