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811872

第三章第一节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课件+教案+练习)

日期:2024-05-02 科目:科学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37次 大小:705735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第三章,一节,地球,形状,内部,结构
    浙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3.1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教学设计 课题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单元 第三章第一节 学科 地理 年级 七年级 学习 目标 1.认识地球的形状,找到证明地球形状的证据,并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2.了解地球的大小和地球的内部结构 3.激发学生初步认识世界,探索地球的兴趣。 重点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地球的内部结构 难点 地球的内部结构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师: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大家对地球也不会陌生,你对地球有哪些认识? 学生各抒己见,说出自己对地球形状的印象。 激发兴趣,引入课题。 讲授新课 一、地球的形状 提问:1.古代人对地球有哪些认识? 提问:你认为地球是什么形状的? 2.生活中的现象:海岸观船 读图说出,远去的帆船,桅杆和船身哪个先消失?驶来的帆船,桅杆和船身哪个先出现? 3.产生怀疑: 为什么远去帆船的船身比桅杆先消失? 为什么驶来的帆船,桅杆比船身先出现? 活动:把篮球和木板置于同一水平视线上,把铅笔的头竖直朝下,分别由A向B和由C向D移动,观察铅笔的长度和铅笔头随位置的变化而发生的变化。 1.在木板上移动,铅笔的长度随铅笔位置的移动 不会 (会、不会)发生变化;在篮球上移动的铅笔,其长度随铅笔位置的移动 会 (会不会)发生变化。 2.通过此实验,我们知道海面上远去的帆船,船身比桅杆先消失的原因是 地球是个球体 。 思考与讨论: 你还能列举生活中地球是个球体的现象吗? 补充:从飞机上看,地平线是一个弧形;登高望远;月食 4.人类认识地球的过程 ①亚里士多德观察月食 发生月偏食时,地球挡住了一部分日光,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使我们看到了地球的形状。 ②麦哲伦环球航行 找出麦哲伦环球航行经过的大洋: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 ③地球卫星照片 最精确最精准的还是地球卫星照片, 提问:地球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什么? 思考与讨论:从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你能感悟到什么? 老师补充:从“天圆地方”到“环球航行”,再到“先进的科技”,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从蛮荒时期的认识到科技时代的科学认知,永远处在不断进步当中。 二、地球的大小 展示地球的大小图,让学生读图找出地球的极半径、赤道半径和赤道周长分别是多少?并计算出地球的平均半径是多少? 总结: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拓展提升:现代科技测量告诉我们,地球并不是一个正圆体,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地球照片还是很圆? 思考与讨论:假如一个中学生的两臂平展时长1.5米,让他们手牵手合抱地球,需要多少个学生? 三、地球内部的结构 师讲解地球内部结构三部分: 地壳的平均厚度约为17千米; 地幔在地壳以下2900千米深处,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在上地幔上部有一个软流层,岩石处于高温岩熔状态,推测是岩浆的发源地之一。软流层以上是岩石圈; 地核位于2900千米以下,分为内地核和外地核,外核为液体,内核为固体。 强调:地幔上部是软流层,地壳和地幔顶部是岩石圈。 学生回答:古代中国人认为“天圆地方”;古代印度人认为地球是一个圆盾。 学生回答。 学生读图说出。 学生思考 学生做活动实验,并加以分析。 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读图找出麦哲伦环球航行经过的大洋 学生回答:白色表示云层;绿色表示陆地;蓝色表示海洋 学生讨论回答 学生读图找出: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并计算出地球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 学生讨论回答:因为赤道半径与极半径仅相差21千米,这种差距对于庞大的地球来说是非常小的,仅相差0.33%。 学生计算得出:约26666667人 学生回答:地球由外向内可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层 学生对照地图加深理解 了解古代人对地球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