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写春天的故事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改革开放使中国发展进入新篇章,2018年正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改革,即对内改革,就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自觉地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之间不相适应的方面和环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各项事业的全面进步,更好地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开放,即对外开放,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符合当今时代的特征和世界发展的大势,是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了解改革开放40年我国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知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及其最本质的特征;现阶段我国的主要矛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党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与同伴互助、合作中进行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问题设置、讨论过程中的师生合作以及对学生的及时指导,实现主导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并掌握改革的实质、意义或作用;正确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肩负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改革开放的意义 【教学难点】 改革开放的必要性 课前准备 教学课件、歌曲《春天的故事》。 教学过程 复习巩固 【教师提问】 1、国家统一的意义。维护国家统一我们应该怎么办? 2、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 3、公民怎样履行维护国家统一的义务? 4、我们为什么要树立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 5、公民怎样做到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导入新课 【教师】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提问学生是否知道该歌曲的历史背景?【学生】欣赏歌曲,谈感想。 【设计意图】此环节目的是调动课堂气氛,引入新课时。 新课讲授 一、改革开放是中国当代最鲜明的特色 1、案例分析:阅读材料,讨论问题: 安徽省凤阳县的小岗村,是我国农村改革的第一村,改革前,农民干活要服从生产队长的安排,地里种什么庄稼要听上级指令,大家一起劳动,记一样的工分,分同样多的粮食。由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小岗村的村民家家户户缺粮,每年都要靠国家的“救济粮”生活。 1978年11月底,小岗村开始了改革,以家庭为单位对集体土地进行了“承包”,种什么,种多少,怎样种,完全由农民自己作主。收益分配实行“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全是自己的。”“大包干”的第二年,全村粮食总产量就由原来的3万多斤猛增到12万斤。 说一说:小岗村为什么要改革? 想一想:这种改革为什么能使粮食产量猛增? 【教师总结】改革开放的原因和背景 2、展示资料:中国大陆1980-1990年GDP增长变化表。 改革开放前后衣食住行等的对比图片。 引导学生讨论:(1)你知道有哪些改革开放年代的流行语? 三转一响、下海、下岗、万元户、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希望工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2)对比现在的生活谈谈改革开放对于我们的影响? 教师归纳总结: 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综合国力进入世界前列,我国的国际地位实现前所未有的提升,党的面貌、国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军队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化,中华民族正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生活中的变化展现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3、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回答下列问题。 【教师提问】以小组的方式讨论回答: 1、同学们是否知道改革开放序幕从何时拉开? 2、什么是改革?对外开放是不是改革呢? 3、改革开放的意义是什么? 4、改革开放为什么会取得伟大成就 5、走进生活,探究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有的企业搞改革,许多工人下岗了;有的工厂、单位改革分配制度,职工收入差距拉大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