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819172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练习:水平测试4含答案

日期:2024-04-3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42次 大小:4927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人教,必修
  • cover
第四单元水平测试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Ⅰ卷 (阅读题,共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报告文学的史料化 王晖 新世纪以来的十余年间,报告文学在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鼎盛期和90年代的低谷期之后,表现出多元裂变与平稳前行的态势。在影像视听艺术成为大餐的今天,有良知的报告文学作家仍然在坚守着严肃的写作,令人欣喜的作品也时有出现。特别是近些年来,强调个人性和亲历性,关注底层现实、呈现生活原生态的“非虚构”文本的出现,使传统报告文学写作的理念、视野和方法在更为广泛的层面上获得刷新与拓展。然而,报告文学的创作质量下滑是个不争的事实。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在报告文学创作中就逐渐形成了一个以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为再现对象的书写取向。有人称之为“史志性报告文学”。进入新世纪,这种状况仍然有增无减,而且大都将目光聚焦于现代中国革命历史、人物和战争。不能说其中的作品没有可取之处,但有相当比例的作品动辄几十万字,堆砌历史资料的史料化现象颇为严重,其间几乎看不到作家对于现实的回应与思考。当下报告文学史料化倾向的出现,可能会有诸多的理由,譬如网络和电视信息传播的迅速与公开,使常规思维中报告文学作为文艺“轻骑兵”的新闻报道功能大为弱化;力图强化报告文学把握事物的深度和力度,以维持、彰显自身的写作优势,使日渐萎缩的文学重新积聚能量;当然,这其中可能还有作家规避写作风险的生存考虑。但有一点不能含糊,那就是报告文学创作的现实性本质。 报告文学与虚构文学写作在目标上存在着差异,它要通过写实性或者说非虚构性叙事,表达作家对现实社会文明进程与状态的观察、反思甚至批判。报告文学文体存在价值的凸显与获得,并非在于其对于历史事实和历史人物描述得全面、“打捞”得及时,甚至猎奇式的钩沉,而在于它对于现实触及的刚性和锐敏。正如茅盾所说:“‘报告’作家的主要任务是将刻刻在变化,刻刻在发生的社会的、政治的问题立即有正确尖锐的批评和反映。”对于现实,特别是有关当下转型时期重大社会和民生问题现实的表现,应当成为报告文学艺术指向的首选,成为报告文学作家坚守现实性的基本责任和书写伦理。在现实面前,其他类型的文学作家可以“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报告文学作家不应该“王顾左右而言他”。否则,报告文学写作就失去了最根本的意义。 进一步说,即使是在报告文学中回看历史、钩沉过往,也应立足于现实的支点。近几年来出现的书写历史的优秀报告文学作品,大都具有这样的特质,比如何建明等的《忠诚与背叛》、黄传会等的《中国海军三部曲》、赵瑜等的《革命百里洲》……这些作品将所书写的宏大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激活,发掘并凸显其与当下现实的某种对应性或启示性,让所书写的历史不再“史料化”,而是真正活起来,让今昔对应和对话,让历史告诉现实,让历史启示现实。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有关“报告文学”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它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分别出现了鼎盛期和低谷期,近十年来又出现多元裂变和平稳前行的态势。 B.传统报告文学写作的理念、视野和方法获得了广泛的刷新与拓展,这与“非虚构”报告文学文本的出现有关。 C.有一种报告文学,它采用以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为再现对象的书写取向,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出现。 D.将目光聚焦于现代中国革命历史、人物和战争,报告文学的这种创作状况在进入新世纪后仍然有增无减。 答案 D 解析 D项对应的文本句在第二段,“这种状况仍然有增无减……”,其中“这种状况”指代的是“史志性报告文学”,而选项为“将目光聚焦于现代中国革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