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公众生活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比较偏重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基本制度,更多地注重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国际视野,培养学生认知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为同学们走向社会、扩大社会交往、参与社会公众生活打好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了解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对我们公众生活的改变;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公众生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能够运用实例说明社会发展与公众生活之间的关系,把握人与社会的关系,培养关心社会、参与公众生活的实践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公众生活的态度,培养公众精神,促使学生更好地服务社会,成就自己。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了解公众生活所涉及道德领域以及它的内容形式;理解参与公众生活的意义和条件。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公众生活的态度,培养公众精神;促使学生更好地服务社会,成就自己。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列夫·托尔斯泰说:“个人离开社会不可能得到幸福,正如植物离开土地而被扔到荒漠不可能生存一样。”果戈里有言:“如果有一天,我能够对我的公众利益有所贡献,我就会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 设疑导思:从中你能悟出什么道理? 自由畅谈:学生依据自己的思想自由陈述自己的意见。 归结导入:名言说明个人成长发展离不开社会,个人要积极参与到社会公众生活当中。 【设计意图】通过名人名言引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参与公众生活 1.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就要面对和参与社会生活。与家庭生活相比,人们公众生活的领域更加广阔,内容更加丰富。乘坐公众交通工具、到超市购物、去图书馆阅览、参加志愿者活动、参与社区民主管理等,都是在参与社会公众生活。 2.在当今社会,人们公众生活的场所和领域不断扩展,内容也日益多样和复杂。从传统的公交车、影剧院、图书馆、公园等,到新兴的网络虚拟世界,从人际关系简单和清晰的熟人圈,到交往对象日益复杂的陌生人社会,人们的公众生活方式正发生着许多深刻的变化。 3.参与公众生活有利于我们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发展能力。同时,在参与公众生活的过程中,我们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也能得到验证和运用。 4.参与公众生活是我们健康、快乐生活的必要条件。丰富的社区公众生活能够促进邻里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理解和相互关心,也有利于提高社区的品位和居民生活的品质。 5.参与公众生活,可以使我们学会与人相处,促进人际关系的协调。人与人之间因各方面的差异,会产生许多冲突和矛盾。在公众生活中,留意他人的处境,留出他人的空间,聆听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意愿,公众秩序就会更和谐,公众交往就会更顺畅,人们才能共同步入文明的殿堂。 6.参与公众生活,需要有积极主动的态度,克服对社会的冷漠情绪,培养亲社会行为。公众生活中有这样一些“看客”,他们对周围的人或事,只要不涉及自身的切身利益,均持观望和听之任之的漠然态度。这种冷漠心态既不利于个人心理健康,也是社会责任感缺失的表现。而帮助、分享、合作、同情、关心、谦让、互助等亲社会行为则是维护良好社会关系的重要基础。 7.参与公众生活,需要大力培养公众意识和公众精神。每个公民在公众生活中都应该超越个人狭隘的眼界和直接的功利目的,培养关心公众事务、参与公众管理、履行公众责任、维护公众利益的思想境界和行为态度。 8.参与公众生活,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遵守社会公德。俗话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法律法规是公众生活有序进行的重要保障。礼貌、谦让、诚信等道德规范,体现了对他人的存在和需要的一种关切,有了这种关切,人们才会用文明的方式去参与公众生活。 9.公众生活考验着人的本性,也映衬出社会的文明水平。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公民,要将自身融入社会生活,积极主动、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