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6课 推动社会进步 (二)促进社会和谐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确立追求社会和谐的价值取向,形成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矛盾的理性态度。 2.帮助学生学习观察分析社会矛盾的一些基本方法,不断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社会认知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 3.认识社会和谐的要求和意义。 4.理解存在社会矛盾的必然性以及正确认识和解决社会矛盾的重要性。 5.学会理智地对待和解决社会矛盾。 【教学重点】为什么要促进社会和谐?如何努力维护社会和谐? 【教学难点】正确认识社会矛盾;如何努力维护社会和谐? 【学情分析】由于初中生知识水平有限,理性思维尚在形成过程中,对和谐、矛盾等哲学概念比较陌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注意化抽象为具体,避免理论化,通过积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身边事例感悟党和国家确保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努力维护社会和谐。 【自主学习】 1.为什么要促进社会和谐? 2.社会矛盾有哪些特点? 3.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4.如何努力维护社会和谐?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活动教学法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第二课时 促进社会和谐 【导入新课】播放歌曲《和谐中国》,请同学们思考:这首歌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学生欣赏歌曲,自由发言。)教师导入:和谐是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住,稳定有序的和谐社会一直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歌曲《和谐中国》表达了我国人民对建设和谐社会的向往和行动。影响社会和谐有多种因素,促进社会和谐需要多方努力。本课主要学习和探讨促进社会和谐的一个重要举措: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矛盾。(板书课题:促进社会和谐。并呈现学习目标。)【讲授新课】认识社会和谐 材料阅读:在中国思想史上,从孔子的“和为贵”、墨子的“兼相爱”,到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反映了中国先人对和谐社会的向往;东晋时期的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描写了一个令人神往的世外桃源景象……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我们党把“和谐”确定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内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说一说:阅读这些材料有何感想?(学生思考、讨论,发言交流。)生活观察:播放动画片《梦想正在实现》,思考下列问题:(1)视频中他们的什么梦想正在实现?(2)说一说,怎样才是社会和谐?(3)为什么我们要积极促进社会和谐? (学生可独立思考,可与同桌议一议,然后自由发表意见。)教师归纳:社会和谐,包括人与人之间团结友爱、以诚相待;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协调;人与自然之间和谐相处、协调发展;也包括国际关系的和谐,国与国之间平等开放、友好交往。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内容。社会和谐,才能使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幸福安康,才能凝心聚力,团结奋斗,不断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二、感悟社会矛盾教师提示:社会和谐并不意味着没有矛盾、没有问题。任何社会都存在着矛盾,旧的矛盾解决了,又会产生新的矛盾,人类社会正是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进步发展的。社会矛盾是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因素,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必须正确认识、对待和化解矛盾。那么,什么是社会矛盾呢?我国现阶段存在哪些社会矛盾呢?向题探究:(PPT出示材料:什么是社会矛盾?)社会矛盾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矛盾,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因关系不协调、利益相冲突而形成的矛盾,是带有全局性的、具有社会影响的矛盾。因此,社会矛盾不同于个人之间、家庭之间、个人与单位之同的开盾。但社会由亿万个个人组成,有些个人矛盾是社会矛盾的反映,有些个人矛盾也会上升为社会矛盾。 想一想、说一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