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826266

读《伊索寓言》课件)(22张PPT)

日期:2024-04-3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51次 大小:72601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伊索寓言,课件,22张,PPT
  • cover
读《伊索寓言》 钱钟书 作家作品 几个疑问 九则寓言 结构思路 主旨内容 学学练练 (1910-1999),现代文学研究家、作家,字默存,号槐聚,曾用笔名中书君,江苏无锡人。 自幼受到传统经史方面的教育,为他以后深入研究中国的史学、哲学、文学经典,同时不间断地对西方新旧文化、哲学、心理学等的阅读和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无论他的小说或散文,都具有机智隽永的特点,特别是他的讽刺性长篇小说《围城》,更是能够显示他的独特的风格:才情横溢,妙喻连篇,刻画人物惟妙惟肖。 代表作有:两部著名的学术论著《谈艺录》和《管锥编》,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短篇小说《人·鬼·兽》和长篇小说《围城》。 钱钟书 寓言 一种带有劝喻性或讽刺性的小故事,常用夸张手法描写人物或把动植物与无生物拟人化,使深奥的生活哲理和道德教训从简单而又明白易懂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在阶级社会,它是人民群众在没有言论自由的情况下,揭露统治阶级的一种曲折、隐晦的斗争手段,故又被称为“奴隶的语言”。 伊索寓言 相传为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被释放的奴隶伊索所编,收集有古希腊民间讽喻故事,并加入印度、阿拉伯及基督教故事,经后人陆续加工,以诗或散文形式发表,共350余篇。这些小故事主要是受欺凌的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斗争经验及生活教训、总结,寓言通过描写动物间的关系来表现当时的社会关系,主要是压迫和被压迫者之间的不平等关系。 读后感 导入 读后感 总结 (1—2段) (3—12段) (13段) 从两类人、两种关系入手 借《伊索寓言》里九个故事联类引申,洞烛世相,一一纠正浅薄的见解,表达作者独到之见。 全文总结 第一部分 为什么要从两类人、两种关系说起? 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遍经验,以此人题,容易理解我们思慕古代,有如大人喜欢小孩子一样。说两类人,目的是说大人与小孩子的关系,第二种人只是一个比较,有比较,就清楚大人对小孩子的喜欢含有卖老(居高临下,摆老资格)的成分。作者对下面九个寓言故事的纠正,在第一部分中立下了基调。 第一部分 “没有老头子肯承认自己是衰朽顽固的,所以我们也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这句话怎么理解? 这句话是反语,用于讽刺。现代和古代相比,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当然大大进步了。但根据人类进化历程,过去的人们思想比较简单、纯朴、幼稚;而现在社会的阴暗面也远比古代丑恶复杂。在这方面,所谓“进步”,只是越来越狡猾,把狡猾也看作进步,以至“相信现代一切,在价值上、品格上都比古代进步”,显然是自以为是,缺乏自知之明。 第二部分 “它至少给我们三重安慰”应如何理解? “三重安慰”都是讽刺。 (1)“增进我们对于现代文明的骄傲”,实质上就是对于狡猾的智慧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2)“愈觉得我们是成人了”,“已超出那些幼稚的见解”,实质上是远比古代的人狡猾。 (3)我们“进化”了,把人类的早期看做“穷朋友”、“小孩子”,这“进化”,实质上是越来越狡猾。 第二部分 《蝙蝠的故事》的原意是什么? 人“把蝙蝠的方法反过来施用”这句话讽刺什么? 讽刺没有独立人格的人,他们趋炎附势,仰人鼻息,毫无原则可言。 讽刺故意标新立异、以求虚名的人,他们自吹自擂,总吹嘘自己与众不同,比别人高明。他们以己之长,贬人之短,(这“长”也未必是真有所长)从不虚心学习别人,总以为自己有骄傲的资本,在不同场合使出不同的骄傲资本,自高自大,傲视别人。 第二部分 《蚂蚁和促织的故事》的原意是什么? 作者的议论意在批判什么? 原意是讽刺只图安逸,只想不劳而获的人。 作者议论“促织饿死了,本身就做蚂蚁的粮食;同样,生前养不活自己的大作家,到了死后偏有一大批人靠他生活,譬如写回忆怀念文字的亲戚和朋友,写研究论文的批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