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百家争鸣 一、选择题 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者认为“礼”是“国之干”,坚持以“礼”作为对历史人物的评判依据。这里的“礼”主要是指 ( ) A.风俗 B.贡赋 C.秩序 D.礼仪 解析:选C。考查儒家思想。礼在中国古代是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作为典章制度,它是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国家统治者和贵族等一切行为的标准和要求。故应选C。 2.孔子说过,我们不可能和鸟兽同居共处,除了和人打交道外,还能和什么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又何必去改变它呢?这说明孔子( ) ①主张“爱人” ②持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 ③主张变法革新 ④有强烈的使命感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D。从材料信息看,孔子认为,人和鸟兽不同,主张处理好人和人的关系,如果天下太平,我们就没有必要去改变。由此可见,孔子持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有强烈的使命感,故②④解读正确,“爱人”即孔子所说“仁”,材料没有提到,变法革新是法家的思想,故①③不符合材料信息。 3.这是一位生活于公元前4世纪前后的伟大的思想家,后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学宗师。他的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内容是( ) A.克己复礼 B.仁者无敌 C.逍遥无为 D.事异则备变 解析:选B。本题考查孔子和早期儒学。由题干中思想家的历史地位仅次于孔子,可知该人是“亚圣”孟子,他提出了“仁政”的学说,故选B。 4.“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哪派思想家的主张( ) 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兵家 解析:选C。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道家思想。“故失道而后德”表明该思想家注重“道”的作用,因此,材料反映的是春秋战国时期道家的主张。 5.“太上(统治的最高境界),不知有之(人民并不感觉到统治者的存在);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材料反映的主要政治主张是 ( ) A.为政以德 B.刑德并用 C.小国寡民 D.无为而治 解析:选D。题干中“不知有之”“自然”,体现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主张,答案为D项。A项是孔子的主张,B项是荀子的主张,C项虽是道家的主张,但不是题干材料要体现的,故排除A、B、C三项。 6.“分定而无制,不可,故立禁。禁立而莫之司,不可,故立官。官设而莫之一,不可,故立君。”这种主张最符合下列哪一学派( ) A.法家 B.儒家 C.道家 D.墨家 解析:选A。本则材料大意是:(在圣人进行了土地货财男女之分之后)确定了分配的方式却没有管理的制度,故而立下了法律;法律虽然确定了,却没有掌管的官员,所以设立了官员制度;官员制度设立了却没有办法达成统一,故而君主就出现了。材料论述了君主专制等主张,据此本题选A项。 7.下图是韩非“法”“术”“势”思想主张示意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法”是核心,是“术”和“势”的落脚点 B.“势”是核心,是“法”和“术”的出发点和归宿 C.“术”是核心,“法”和“势”为“术”服务 D.“法”“术”“势”相辅相成,共同维护君主的权力 解析:选D。韩非认为“法”“术”“势”都是君主统治的手段,即“以君为主,‘法’‘术’‘势’相辅相成”,故D项符合题意。 8.《汉书·艺文志》称先秦某一学派“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尚)同:此其所长也。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而不知别亲疏。”这一学派应是(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解析:选D。考查古代中国传统文化。“非命”“上(尚)同”“非礼”等主张均是墨家的基本主张,故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