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865267

22 愚公移山 教案

日期:2024-05-14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7次 大小:10611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愚公移山,教案
  • cover
22 愚公移山 1.掌握文中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古汉语知识,积累文言词汇。 2.反复朗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探究文章的内涵、培养文言文自读能力。(重点) 3.把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衬托手法的表达效果。(难点) 1.朗读法;2.品读法; 3.讨论探究法。 第1课时 步骤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愚公移山》)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移山》一文的主人公,历经千百年了,但愚公精神还被人们广为传唱。我国著名的国画大师徐悲鸿,曾以“愚公移山”为素材,创作了一幅同名的巨幅图画,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那么,到底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飞速发展的新时代,还要不要发扬愚公的这种精神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愚公移山》。 步骤二 自学互研 自我感悟 1.作者简介 列御寇,战国前期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列子》又名《冲虚真经》,是道家重要典籍。 2.文体知识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就是把一定的道理寄托在故事之中,情节比较简单,篇幅较小,寓意深刻而含蓄。 3.字词积累 箕畚(jī běn)    始龀(chèn) 穷匮(kuì) 万仞(rèn) 孀妻(shuāng) 智叟(sǒu) 一厝(cuò) 荷担(hè) 迂(yū) 魁父(kuí) 惩山北之塞(chéng sè) 4.听读录音,注意重音、停顿及语气。 (1)惩/山北之塞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5)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5.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停顿,读出感情。 6.独立学习看注释,借助工具书,译出大意。 (1)通假字 ①指通豫南(“指”同“直”,一直) ②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③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④一厝雍南(“厝”同“措”,放置) ⑤无陇断焉(“陇”同“垄”,高地) (2)一词多义 ①其惧其不已也(代词,他) 其如土石何(副词,表示诘问) ②之以君之力(的) 虽我之死(助词,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告之于帝(代词,这件事) ③且年且九十(将近) 且焉置土石(况且) ④焉且焉置土石(哪里) 始一反焉(语气词) ⑤而面山而居(表示修饰) 何苦而不平(表示承接) 而山不加增(表示转折) (3)词类活用 ①吾与汝毕力平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②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名词作状语,用箕畚) ③面山而居(名词活用为动词,面向,面对着) (4)特殊句式 ①宾语前置: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焉”前置) ②状语后置:告之于帝(状语“于帝”后置) ③被动句:帝感其诚(译为: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④主谓倒装:甚矣,汝之不惠(倒装句,即“汝之不惠,甚矣”,你也太不聪明了) 步骤三 合作探究 交流展示 1.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中叙述的故事。 愚公移山最终成功。 2.理清文章的脉络。 故事背景———介绍两座山(面积、高度、地理位置) 故事开端———愚公率众移山 故事发展———愚公驳斥智叟 故事结———移山愿望实现 3.按照要求找出下列句子。 (1)《愚公移山》中表现愚公移山原因的句子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2)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3)愚公反驳智叟的观点的句子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4)表明愚公取得辩论胜利的句子是:河曲智叟亡以应。 4.愚公的精神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精神? 做事有毅力,有恒心,坚持不懈,不怕困难。 步骤四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_____ _____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_____ 第2课时 步骤一 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 复习,检查背诵。 步骤二 合作探究 交流展示 一、深入文本,品评鉴赏。 1.课文题目是“愚公移山”,为何文章一开头不落笔在愚公身上,而是先写“太行、王屋二山”? 文章一开头用夸张手法写两座山的情况,实际上是交代了故事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