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867824

第三单元 欣赏 《草原牧歌》教案

日期:2024-04-28 科目:音乐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100次 大小:960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第三,单元,欣赏,草原牧歌,教案
  • cover
《草原牧歌》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鉴赏《草原牧歌》,使学生对蒙古族马头琴乐器有所了解。 2、通过鉴赏,让学生进一步感受音乐形式要素。增进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分析音乐作品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通过聆听、体验、感受与鉴赏这首乐曲,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蒙古族音乐、热爱祖国,热爱集体,勇于战胜困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体会乐曲意境。 2、了解马头琴的音乐特点。 3、通过鉴赏作品《草原牧歌》,分析、探究音乐形式要素的艺术作用。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及课件。 教学过程: 一、出示在网上搜索到的有关内蒙古的资料,初步了解内蒙古的风土人情。 二、创作背景:《草原上的人们》电影梗概。 《草原上的人们》是根据玛拉沁夫同名小说改编。50年代初期,内蒙古草原上的牧民,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为将草原建设得更加美好而辛勤劳动着。女共青团员、互助组长萨仁格娃,曾连续两年获得劳动模范称号。她与另一个互助组长、打猎能手桑布真诚相爱。当草原上的广大牧民忙着发展生产的时候,暗藏的特务宝鲁企图挑动萨仁格娃的父亲白依热退出互助组,以达到拆散互助组的目的,遭到斥责。在一次暴风雪中,宝鲁割断牲畜栏杆的绳子,打开马圈和羊圈,放跑了牲畜。萨仁格娃为救牲畜骑着马从崖上摔了下来,幸亏桑布赶来相救。由于牧民们团结一致,将放出的牲畜都及时赶回,未能给互助组造成很大的损失。风暴季节已过,在萨仁格娃为受伤的牲畜防疫注射时,宝鲁乘人不备,把毒药投进井里,毒死了萨仁格娃小组里的二十多只羊,并妄图以羊群中毒的事情嫁祸于萨仁格娃。萨仁格娃为互助组失去那么多羊而伤心,情绪有些波动。她在区长阿木古郎的教育和帮助下,认识到不能只想个人的荣誉,要为大家着想,为内蒙古大草原和祖国的建设着想。不久,宝鲁在特务吕绶卿的指使下,想趁那达慕大会开幕时,放火破坏草原的建设。一年一度的那达慕大会开幕了。会上有各种活动:物资交易、评选模范、赛马、射箭等,热闹非凡。在评选模范的会上,有人对萨仁格娃领导的互助组死羊之事,表示不满。萨仁格娃认为组里羊死了,自己是有责任的,一定要把这件事搞清楚。会后,萨仁格娃牵着马在河边溜达时,看到宝鲁鬼鬼祟祟的,身上还带着枪,便奋不顾身地骑马追去。她赶到山坡,已看不见宝鲁的踪影,却发现牧场燃起了大火。萨仁格娃断定这火是宝鲁放的,就拍马冲过浓烟烈火去抓宝鲁。这时,盟长亲自带领群众救火,大家齐心协力很快就把火扑灭了。在萨仁格娃、桑布的帮助下,公安人员将宝鲁、吕绶卿等一小撮潜伏特务一网打尽。当大家知道萨仁格娃小组的死羊是特务投毒所致时,对于勇敢的萨仁格娃更加敬佩了。在庆功会上,盟长称赞萨仁格娃不仅是劳动上的模范,而且在防风暴、防火灾、与特务作斗争上,也表现出奋不顾身的勇敢,为草原上的人们立了一大功。这首乐曲是电影《草原上的人们》的主题曲。 三、欣赏乐曲《草原牧歌》。 1、观看作品录像,思考。 (1)、演奏音乐主题的乐器是什么? 生:马头琴。 (2)、音乐主题在乐曲中出现了几次? 听后分组讨论交流。 2、简介马头琴。 马头琴是中国蒙古族民间拉弦乐器。蒙古语称“绰尔”。琴身木制,长约一米,有两根弦。共鸣箱呈梯形。声音圆润,低回宛转,音量较弱。相传有一牧人怀念死去的小马,取其腿骨为柱,头骨为筒,尾毛为弓弦,制成二弦琴,并按小马的模样雕刻了一个马头装在琴柄的顶部,因以得名。 3、整体欣赏。 4、创编活动。 学生模仿骑马动作、模仿马蹄声,教师教授蒙古族舞蹈马步动律。 师:蒙古族人民以马为伴,每天都过着游牧生活,你能模仿一下骑马的动作并配合上声音吗?师:你们看,这个动作像什么? 生:雄鹰。 对,像雄鹰展翅,你们知道为什么会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