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 中 访 友 课前疏导 一、目标确认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学习作者运用比喻、拟人、想象等手法抒发情感的方法。 4.感受作者所描写的境界,培养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二、课题讲解本文题目是“山中访友”,意思是到山中探访朋友,作者的这些朋友是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瀑布……作者运用拟人手法,描述了拜访朋友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 三、作者简介《山中访友》一文的作者是著名诗人、散文家李汉荣。李汉荣多年来写作诗歌约3 000首,散文随笔1 000多篇,中短篇小说30余篇。其作品在《人民文学》《人民日报》《诗刊》《小说月报》《青春》《散文》《散文百家》《星星》等期刊杂志上发表。 课时讲解 一、生字解构 yā 二、词语讲 解德高望重:品德高尚,名望很大。 凝望:目不转睛地看。 汩汩:水流动的声音或样子。恩泽:帝王或官吏给予臣民的恩惠。本课指大自然给予作者的恩惠。 津津乐道:很感兴趣地谈论。 三、近、反义词 近义词:依然—仍然 热切—热烈 宁静—安静 恩泽—恩惠 反义词:清凉—炎热 淘———乖巧 短暂—长久 宁静—喧闹 四、句段解读 1.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旧。 [字词:①聚:集合;②散:由聚集而分离;③明灭:忽明忽暗的样子。] [欣赏:“聚散”“明灭”写出了时光飞逝,万物变迁。可是桥依然站在涧水之上,默默地将无数的人马渡过对岸,没有丝毫怨言和改变。在作者看来,古桥正如一位品德高尚的老者,让人敬佩。] 2.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字词:呼唤:叫。交换:彼此互换。] [欣赏:“呼唤”“交换”,运用拟人的手法,表明山中的一景一物都是“我”的知己,我们彼此心灵相通。] 五、文章脉络 结构图示: 山中访友 出门—访友—告别 段落大意:全文共有8个自然段,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第1、2自然段):作者怀着愉快的心情独自出门访友。 第二段(第3至第7自然段):作者走进深山—拜访老友并抒发内心的情怀。 第三段(第8自然段):作者怀着美好的记忆和愉快的心情告别朋友。 与你议主题:文章通过描述“我”走进深山,拜访朋友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赞美了大自然的多姿多彩。 1.作者在山中拜访的朋友是: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瀑布、悬崖、白云、云雀等。作者对山中的一景一物充满了热爱、赞美之情,因此将山中景物拟人化,把进山“赏景”比作“访友”,因此以“山中访友”为题更生动地抒发了作者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感情。 2.课文中从对古桥、树林、山泉、瀑布、悬崖、白云、云雀等的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浓厚的感情。例如对古桥的描写: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那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对树林的描写: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棵树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青翠,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对山泉的描写: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 3.①形象地表达了对古桥默默无闻、任劳任怨地为大家服务的精神的敬仰之情。 ②运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山中的一景一物都让“我”倍感亲切,抒发了“我”热爱美好大 自然的感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