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902387

第27课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教案

日期:2024-05-07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35次 大小:1045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27课,世纪之交,世界格局,教案
  • cover
第27课 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讲述了两极格局的解体过程,解体后对世界局势的深刻影响,以及新的国际格局的形成和发展方向问题。第一,原有国际格局的瓦解:美、苏为首两极格局的解体过程以及该格局解体后对世界局势的影响;第二,新的国际格局的逐步形成:“一超多强”局面的形成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学情分析: 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 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历史知识的储备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加强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培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苏东剧变的概况,理解苏东剧变的实质和原因。了解多极化趋势加强的具体表现及特点,探究其影响。通过对上述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认识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与本课相关的历史资料、历史图片的阅读与分析,提高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加强学生对抽象历史知识的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曲折性,并总结经验教训,得出结论—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必须走适合本国国情的道路。 重点与难点: 重点:两极格局的结束和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表现。 难点:两极格局解体的原因,以及多极化趋势下和平与动荡的国际关系出现的原因。 教学交流方式: 问题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学法指导: 适当补充热点问题的新闻背景资料,如时政照片、纪录片、专题片等直观材料,尽量还原真实的历史情境,并积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收集相关历史、现实资料,展开研究,积极参与对重大历史问题和时事问题的分析。 教学过程: 一、多极化趋势加强的背景———即两极格局的瓦解: 两极格局解体的标志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1、东欧剧变: (1)概况:1989年至1990年,东欧局势发生了激烈的动荡,急转直下的政局变化,令全世界为之瞠目。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东欧的波兰、匈牙利、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六国,政权纷纷易手,执政四十多年的共产党、工人党均下台成为在野党。伴随着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东欧各国的社会制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剧变后的东欧各国,已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方向。 (2)原因: ①历史原因:东欧各国照搬苏联社会主义模式,没有采取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措施,致使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未能充分发挥,经济发展迟缓。 ②内部原因:党和政府脱离群众,经济困难导致政治危机。 ③外部原因: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 (3)实质: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纷纷转向资本主义制度。 2、苏联解体: (1)解体: 1991年底,俄罗斯等11个苏联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正式宣布成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同时宣布“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停止存在。两级格局随之瓦解。 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已经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为维持世界大国的地位,苏联需要改革。1985年,戈尔巴乔夫当选为苏共中央总书记。他上台之初,把注意力集中在经济改革上。但是困难重重,无法打开局面。1988年起,他转而进行政治改革。戈尔巴乔夫以“人道的社会主义”取代科学社会主义,提出所谓的“民主化”和“公开化”的政治多元化观点。但他的改革并不成功,相反加剧了民族矛盾,民族分离活动愈演愈烈,最终催生了八一九事件的发生。 (2)实质:党内一些高级干部为社会主义所做的一次失败的努力。在八一九事件中,苏军被叶利钦所控制,表明了苏共失去了其在苏联国内的统治地位,苏联的政权性质发生了变化。 合作探究: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给我们社会主义建设带来的教训。 在政治上,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放弃了苏共在国内的领导地位,所以导致改革走向了误区。 在经济上,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