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949271

第十一课第1课时 道德与法律 教案

日期:2024-05-15 科目:政治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90次 大小:14051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第十,一课,1课时,道德,法律,教案
  • cover
第11课 建设法治国家 【知识结构】 第11课 建设法治国家 【能力自测建议】 第11课 建设法治国家 知识要点 知识要素 能级要求 识记 理解 运用 道德与法律 1.道德、法律的含义 √ 2.法律与道德的区别 √ √ 3.法律与道德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 √ √ 4.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对公民、国家的要求 √ √ √ 全面依法治国 1.依法治国的含义 √ 2.全面依法治国的要求 √ √ √ 第一课时 道德与法律 1.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道德、法律的含义;了解法律与道德的区别、联系。 能力目标 理解法律和道德紧密结合的作用;懂得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对公民、对国家的要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法律和道德的紧密结合促进我国法治社会的进程;增强学生主动提升自身道德情操与法律素养的意识。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法律与道德的区别 教学难点:法律与道德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2.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提纲 1.道德、法律的含义。 2.法律与道德的区别主要表现。 3.法律与道德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体现。 4.法律与道德的关系对公民、对国家的要求。 二、导入新课 据苏报讯:国庆前夕,吴江区黎里镇街头上演暖心一幕:斑马线前,一名司机停车礼让老人过马路。见老人步履艰难,他立即下车背起老人过马路。如此动人的一幕,被吴江交警黎里中队的智能监控完整地记录了下来。司机背老人过马路的视频传开后,赢来网友赞声一片。 思考探究:司机的什么行为“赢来网友赞声一片”,为什么? 教师归纳:司机停车礼让的守法行为、背起老人过马路的高尚道德行为告诉我们,法律和道德作为文明社会的基本规则,我们每一个公民都必须要主动遵守、积极践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一学道德与法律的相关知识。 三、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道德、法律的含义 活动一:概念解读(阅读教材P2内容) 思考探究:1.什么是道德? 2.什么是法律? 教师归纳:教材P2第1、2节(略) 目标导学二:法律与道德的区别 活动二:表格填写(阅读教材P2-4内容) 思考探究1:法律与道德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哪三个方面,如何理解? 区 别 道 德 法 律 表现形式不同 调整的对象和范围不同 实现方式不同 (学生根据教材内容概括回答) 教师归纳: 区 别 道 德 法 律 表现形式不同 存在于认识和舆论中,大多是不成文的。 明确、严格和具体,通常为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规范性文件 调整的对象和范围不同 涉及人们的思想和言行 只调整人们的行为 实现方式不同 依靠舆论的约束、教育的力量、人们的觉悟 主要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课堂小贴士』 (1)法律是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或认可的。我国的立法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2)一般来说,在我国凡是违反法律的行为,也都是违反道德的行为。而违反道德的行为,则不一定同时违反法律。 (3)国家强制力主要是指警察、法庭、监狱、军队等。 思考探究2:法律与道德还有其他方面的不同吗? 教师归纳:比如产生的条件不同:道德是伴随着人类社会而产生的,法律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再如制裁的方式不同。违法犯罪的后果有明确规定,是一种刚性约束;不道德行为的后果,是自我谴责和舆论压力,是一种柔性约束。 目标导学三:法律与道德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活动三:“礼让行人”大家说 一说:礼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生活中有很多的“让”。有家庭的“让”,孔融让梨,成就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有邻里的“让”,清代大学士张英“让他三尺又何妨”,广为传诵。今天,机动车“礼让斑马线行人”的规定已经纳入道路交通的法律法规,目前在全国普及开展起来。以江苏省为例:对遇行人正在通过人行横道时未停车让行的机动车,依照《道路交通安全法》第四十七条第一款、第九十条、《江苏省道路交通安全条例》第五十六条第一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