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4978868

第一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教案

日期:2024-05-17 科目:历史与社会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77次 大小:12953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一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教案
  • cover
三国鼎立与西晋的统一 教材内容分析: 《三国鼎立》一课是本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国家从分裂到局部统一的过渡时期的历史。本课涉及的三国鼎立一段史实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的必然结果,它的形成,实现了几个大范围的局部统一,是历史的一大进步,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为之后我们学习“西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因而成为了从东汉末年分裂割据走向全国统一过渡过程中的关键一环,起着重要的历史作用。 学情分析: 本课内容的学习对象是七年级学生。由于特殊的年龄阶段,学生显著的心理特征表现为抽象思维能力较弱,对历史人物的认识呈现出单一和片面的特点;知识方面,一方面学生已经了解了东汉中后期地方割据势力初步形成的内容,对学生理解东汉末年黄巾大起义导致的割据分裂局面有一定帮助;同时学生对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有着不同程度的了解,学习兴趣会很高。并且学生对于三国时期的历史相对来说比较的了解,从生活中各方面都会有所了解,比如说大家基本都看过《三国演义》这部电视剧,现在电视上比较火的易中天品三国,学生也接触的比较多,也带来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演义和史实的区别,学生分的不是很清楚。 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客观地评价曹操、诸葛亮等三国时期的历史人物,培养学生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以及对历史事实和文艺创作的分辨能力;了解历史上著名的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了解曹操统一北方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以及三国经济发展概况;了解西晋的短暂统一。分析探讨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赤壁之战曹操失败的原因;通过对曹操在两次战役中一胜一败原因的分析,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越性让学生体验、感悟历史。通过课前预习,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能力。通过分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能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学习从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到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这一时期的史实,了解曹操、诸葛亮作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国历史进步所起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 本课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史实,通过重点分析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和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培养学生一定的历史分析能力,其中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教学难点。 教学策略: 1.策略依据:导学策略是教师针对特定的对象,为了完成一定的导学目标而采用的方法和手段。根据新课标理念,教师与学生在双边活动中处于双主体地位,教师扮演着帮助学生学习和活动的促进者、组织者的角色,起着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作用。针对历史学科的自身特点、本课的内容和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依据“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采取情境烘托、设疑讨论、分组导学等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从而圆满完成导学任务。 2.导学方法 ①情境法:有利于直接获得感性认识,快速进入角色,充分调动学生的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兴趣。 ②讨论法:结合学生的实际,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注意问题的启发性、针对性、活泼性和层次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和控制学生的心理意向。 ③其他方法:阅读指导法、练习法等。 3.导学手段:为更好地实现导学目标,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便于学生直观理解,增强信息量(充分集合文字、相关图片和影像资料),同时可以营造情境氛围作为学生活动的补充。 学法指导和素养培养 老师教得好,不如学生学得好,“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在教育改革的今天,对学生进行学法上的指导尤为必要。学法指导包括课前预习指导、课堂活动指导和课后迁移巩固。通过课前预习指导,引导学生分析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两次战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