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5065234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四第三节“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及其实践说课稿

日期:2025-05-20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51次 大小:3532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人民,一国两制,实践,及其,构想,伟大
  • cover
专题四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三 “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及其实践 说课稿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必修一专题四第三课:“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及其实践,具体如下: 一、说教材 ⒈教材地位: 专题四主要讲述了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本专题前两课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政治建设的曲折历程与伟大转折。第三课围绕着祖国统一大业而展开,本课涉及港澳回归、台湾问题,与时政热点紧密相关,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时代感。“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提出及其实践既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之一,同时又涉及港、澳、台问题的历史背景,因而与中国近代史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本课是我们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落实“家国情———这一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理想题材之一。 ⒉教材内容: 本课共有三目:⑴“一国两制”的构想;⑵香港、澳门回归;⑶海峡两岸关系的进展 (二)课标要求: 简述“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认识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意义。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一国两制”的理论及实践。 ⒉教学难点:“一国两制”的内涵及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对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意义。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 ⒈通过学习港、澳、台百年来与祖国大陆关系的沧桑变迁,特别是港、澳顺利回归,洗刷百年耻辱,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夙愿,激发学生爱国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⒉了解历史,分析两岸关系现状,并展望未来,激发维护祖国统一、振兴中华的使命感。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初步了解了本课的部分内容,具备一定的学习基础,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分析、自主学习、搜集史料和合作探究的能力。但是,刚步入高中的学生知识既不牢固也不完整,且高中新教材内容上的“略过程”(也即简化了历史事件的过程和现象的描述)导致学生难以梳理知识线索并准确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同时本课又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学生不易理解。因此,在本课教学中必须明确针对重难点,适当拓展,利用多媒体补充相关史实材料展示时事新闻图片,以达到深入浅出、强化学生感性认识,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教法、学法: (一)教学方法: 总的来看:我在本课教学中,以问题教学法为主贯穿于课堂始终,结合传统讲授法,情景教学法、史料论证法、表格归纳法等等。 (二)学法指导 ⒈自主学习法、⒉探究学习法:⒊直观体验法: 说教法流程: 本人教学过程包含:1.导入新课、2.新课讲授、3.课堂反馈、4知识小结四个环节的布置。 (一)导入新课: 上课伊始,温故知新,口述历史,讲述邓小平复出,实现全方位的“拨乱反正”,40年来我国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距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也越来越近,可是祖国统一大业尚未完成,民族复兴,任重道远。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从而引出邓小平为此构建的宏伟的蓝图———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二)新课讲授: 经过本人对教材的重新整合,我将本课教学分为五个环节,具体如下: ⒈理论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⑴通过本人口述历史,讲述“台湾问题”的由来。强调50年代,因美国军事干涉、美蒋协防保台湾,使原本属于中国内政的台湾问题复杂化。并讲述持续20年之久的第二次金门炮战,国共双方不忍同室操戈、彼此达成默契,从而形成单打双休的军事奇观,使中共高层看到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希望与契机。列举从1963年周恩来提出和平统一后对台基本政策的设想到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第一次公开宣布“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再到1981年叶剑英发表实际上已包含一国两制基本内容的“九条声明”,从而使学生走进这段历史,了解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整个酝酿过程。 ⑵同时,我在该部分特别强调两段史实: ①首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