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斯大林模式?它有哪些弊端?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苏联解体,社会主义事业遭遇严重的挫折。我们应怎样看待社会主义发展的曲折历程?从中能够吸取什么样的经验教训? 情境导入: 第39课 苏联改革和苏东剧变 苏联在二战前后的斯大林统治时期,国家建设出现了“斯大林模式”,经济建设通过行政手段实行计划经济,致使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社会经济徘徊不进,人民生活受到极大影响;斯大林晚年出现了严重的个人崇拜和个人专权,民主、法治遭到践踏,成为苏联继续发展的障碍. 一 新课探究 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 1953年,斯大林逝世 赫鲁晓夫上台,开始改革 新课探究 (1)原因:1953年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执掌党政大权,开始对斯大林时代的政治体制进行调整和改革。 2、改革 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等国家领导人为其守灵 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秘密报告 新课探究 赫鲁晓夫上台后,在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上作了一场题为“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这一报告从破坏解体领导原则和法则、制造个人崇拜等方面,揭露和批判了斯大林的错误。但报告缺乏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分析,评价有失公允,引起思想混乱。“二十大”后,苏共对一些冤假错案进行了平反。 ①政治上:批判个人崇拜主义,加强民主和法制,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 新课探究 (2)内容: ②经济上:大胆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减少中央集权,增加地方自主权,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农业生产发展的措施。 经济领域的改革首先从农业开始苏联政府大规模开垦荒地,增加国家对农业的投资,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改革劳动报酬制度,扩大集体农庄规模,改革农业计划管理制度,放松国家对农牧业的生产管理。1954—1958年农业产值平均增长 9.2%,1958年集体农庄的庄员平均劳动报酬比1953年增长了82%. 从1957年开始,赫鲁晓夫的工业和建筑业的管理体制进行了大改组。60年代初,赫鲁晓夫开始注意扩大企业的独立性和主动性,强调发挥经济核算和利润的刺激作用。这些措施对工业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苏联城市青年 出发参加垦荒 手持玉米的赫鲁晓夫 新课探究 赫鲁晓夫改革有何影响? 赫鲁晓夫把苏联改病了! 新课探究 3、影响: 1964年 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新课探究 4、评价:体制未变,小修小补无济于事。 赫鲁晓夫的改革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反而因为改革,激化了各种矛盾,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在第二次世界大 战后的年代里,没有一位世界领袖人物的成败能像赫鲁晓夫的成败如此急剧地和决定性地改变历史的进程。” ———尼克松 黑白相间的墓碑毁誉参半的一生 新课探究 勃列日涅夫的改革: 赫鲁晓夫的继任者勃列日涅夫继续推行改革,进行新经济体制实验。 改革的结果:苏联的综合国力特别是军事实力有所提高,但是仍然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制约,反而使这一体制更加僵化。 进入七八十年代,苏联的经济增长速度越来越慢,人民的不满情绪高涨。 1985年,戈尔巴乔夫成为苏联新一代领导人。他首先开始推行经济改革,但由于对困难估计不足,缺乏具体可行的配套措施,改革效果不佳于是,戈尔巴乔夫将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提出实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并仿效西方,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推行多党制。 二、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 一 一 (1)时间:1985年。 (2)人物:戈尔巴乔夫 (3)内容:首先开始推行经济改革,后将改革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提出实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并仿效西方,否定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推行多党制。 新课探究 (4)影响:戈尔巴乔夫的这些政策导致政局日趋失控,社会日益动荡。社会思想开始混乱,有些人从全盘否定斯大林发展到彻底否定十月革命和苏联的历史,反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