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5340704

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 说课稿

日期:2024-05-14 科目:地理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22次 大小:4505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一节,自然界,循环,课稿
  • cover
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 第一节 自然界的水循环 第一课时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是由多种自然要素组成的,这些地理环境中最活跃的一个自然因素--水。所以第三章地球上的水是自然地理不可或缺的一环。而自然界的水循环又将自然界的四大圈层紧密相连。 水循环作为地球上能量和物质运动最重要的过程之一,与第二章大气运动和第三章地表形态的塑造都有比较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全书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另外,本节课作为第三章《地球上的水》的第一节,讲述的主要知识又为第二节《大规模的海水运动》作了一定的铺垫,同时也是学习第三节《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的基础。 本课分为两部分内容:一是“相互联系的水体”,二是“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第一部分,教材先介绍了水圈的概念以及水体的形态、分布和构成,这部分知识简单易懂,接着以读图思考的形式引出陆地水体的相互补给关系,这是本节课出现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多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理性分析问题的能力已经具备但比较薄弱。本节知识比较形象直观,与生活联系紧密,应该适当的加以引导,让学生多分析、推理,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且加强学生间的交流。高一学生不喜欢平铺直叙的说教,可以创设适宜的教学情景,让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探究感悟新知识。 三、教学目标: 课标及课标解析中对学生提出的要求是:通过阅读相关资料,理解陆地水体的组成以及相关关系。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①了解水圈内各种水体类型和分布 ②理解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①通过“水圈的构成”和“陆地水的相互关系”等图表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利用图表和数据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②小组合作,按要求完成学案,培养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2)培养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理解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转化。 (四)教学重点 1.水圈内各种水体类型和分布。 2.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 (五)教学难点 陆地水体之间的相互补给关系。 五、教学方法 情景创设、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多媒体演示、列举法等,尽可能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交流合作能力与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六、学法指导 本节知识的学习必须以运动和联系的思想来进行理解,不能死记硬背、照搬照套。对课文中的图表,要进行认真的整理、分析,提炼出有效的地理信息。在小组探究合作中一定要主动参与、积极交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情景导入 用学生熟悉的诗词导入,让学生明白诗句不光从文学的角度给我们带来精神享受,而且还从科学的角度阐述一定的地理现象。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地理是一门边缘科学,它涉及到很多学科知识。 (二)自主梳理 本环节主要由学生自主完成,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共分三步完成: 第一步学生阅读课文P54,完成学案———自主梳理。第二步检测自学效果,抽一名学生公布基础知识梳理答案,全班共同核对并更正。第三步教师新课点拨,点拨内容主要针对图3.1?水圈的构成?,通过各种水体及其所占比例。让学生明白①、全球储量最大的水体是什么?②、陆地上淡水储量最多的水体是什么? ③、人们直接利用的淡水资源来自哪些水体?从而提醒学生,自然界中水的总量很大,但人类能够直接利用淡水的所占比重极小。要有节水意识。 (三)合作探究 我设计本环节的目的是为了挖掘陆地水体之间究竟有怎样的补给关系。采用 小组合作方式,利用图3.2(陆地上的水体及其相互关系)完成思考题。为了降低学生的思考难度,同时培养学生在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我将书中的两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