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5375212

2019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配套精品(课件+学案+检测):专题五 中国古代史总结 (共3份打包)

日期:2024-04-30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92次 大小:63179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2019年,3份,总结,古代史,中国,专题
    课件24张PPT。中国古代史总结2019年高中二轮复习线索1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君主专制的逐步强化(专制主义逐步强化) (1)秦———三公九卿制度: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在地位、职责和权力方面彼此相互配合又相互牵制,便于皇帝专制集权。 (2)汉———设立中朝,中朝主决策,外朝主执行,改变了丞相位高权重的局面。 (3)唐———三省六部制度,三省长官皆是宰相,通过增加宰相人数来削弱相权。 (4)宋———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使相权进一步被削弱。 (5)明———废丞相,使六部直属皇帝。明成祖设立内阁,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6)清———设军机处,军机大臣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政治模块线索2.中央集权加强的历程线索2 古代中国选官制度的变化(1)先秦时期的萌芽阶段:夏商周三代已有监察的因素和活动,但严格意义上的监察制度未确立。 (2)秦汉时期的形成阶段:秦朝的御史大夫、汉代的刺史,表明从中央到地方出现完整的监察制度。 (3)隋唐时期的成熟阶段:隋唐时期,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出现谏议制度,形成较严密的监察网。 (4)宋元时期的强化阶段:宋代设独立机构谏院,元代制定一整套监察法规。 (5)明清时期的顶峰阶段:中央设都察院和六科给事中,地方设按察使司。至此,我国古代监察制度达到高度的统一和严密。线索3 古代中国监察制度的变迁(2018江苏卷)有学者认为,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有事皆申尚书省取裁闻奏,不能径奏君相;诏令制敕亦必先下尚书省详定,然后下百司。”由此可见,尚书省( ) A. 剥夺中书与门下省的权力 B. 拥有起草诏令制敕的职权 C. 阻隔皇帝与各州府的联系 D. 成为全国行政运行的枢纽答案:D 解析:由材料信息“唐代前期中央各级行政机关以及地方诸道州府,行政上皆承受于尚书省”说明尚书省在中央与地方行政运行中处于中枢的位置,故D项正确;唐朝三省各有其职责,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材料反映的是尚书省在履行自身的职责,故A项错误;拥有起草诏令制敕权力的是中书省,故B项错误;C项说法不符合史实。实战演练(2018全国卷2)26. 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阶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 A. 扩大中书、门下二省的职权 B. 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 C. 便于实现对朝政的全面控制 D. 强化宰相参政议政职能答案:C 解析:武则天时将中书、门下二省名称分别改为凤阁、鸾台,就有加强皇权的色彩,而与此同时,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明显是为了更好地控制中央的官员,以加强皇权,故选C,排除A;通过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使低品级官员得以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并没有使得这样的官员迅速晋升,只是给了其参与议政的权力和机会,故B不符合题意;题干中参与议政的宰相数量增多,是在弱化宰相参政议政的职能,而不是强化,故排除D。(2018全国卷1)据学者研究,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 表 “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唐朝藩镇基本情况表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藩镇( ) 控制了朝廷财政收入 B. 彼此之间攻伐不已 C. 注重维护中央的权威 D. 延续了唐朝的统治答案:D 解析:由表格数据可知,唐代的藩镇除了河朔型擅自任免官员、拥兵自立外,其他类型的藩镇均由中央任免,并且驻兵防止分裂和异族进犯,维护社会治安。由此可知,“安史之乱”后的藩镇基本维护了唐朝的统治,故D项正确;材料中大部分藩镇是上缴赋税的,并且唐朝除了藩镇的税收外,还有其他财政收入,故A项错误;表格体现不出藩镇彼此攻伐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