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5396516

中考语文一轮课内古诗文专题复习(22)

日期:2024-05-21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42次 大小:115273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中考,语文,一轮,课内,诗文,专题
  • cover
中考语文一轮课内古诗文专题复习(22) 满分100分 时间60分钟 题目 一 二 三 四 总分 得分 一、古诗文积累与运用(11分)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曹操《观沧海》) 2.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苏轼《水调歌头》) 3.,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桃花源记》) 5.,浑欲不胜簪(杜甫《春望》) 6.《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表现词人备受百姓拥护的句子: 。 7.由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句诗你想到了《三峡》中与其意境相似的句子是:,。 8.文天祥《过零丁洋》诗中,几百年来一直激励鼓舞着中华民族,舍生忘死的抗击列强的入侵和压迫,为正义的事业而英勇抗争,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的诗句是: ?。 二、古诗文阅读(82分) (甲)阅读下文,回答问题。(51分)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1.本文作者是 ,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明末清初 家。(1分) 2.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7分) (1)是日更定矣( ) (2)余挐一小舟( ) (3)拥毳衣炉火( ) (4)雾凇沆砀( ) (5)上下一白( ) (6)焉得更有此人( ) (7)强饮三大白而别( )(8)客此( ) (9)舟子喃喃曰( ) (10)莫说相公痴( ) (11)及下船( ) (12)更有痴似相公者( ) (13)惟长堤一痕( ) (14)拉余同饮( ) 3.用原文的语句回答问题。(15分) (1)文章开篇通过交代时间、地点巧妙地暗示作者故国之思的句子是: ,。 (2)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描写大雪后的一片寂静,侧面突出雪后奇寒的句子是: ,。 (3)作者通过量词的使用来映衬天地浩瀚的语句是: ,,,,。 (4)作者以高妙的文笔,以所答非所问的方式,巧借地名暗示故国之思的句子是: ,,。 (5)作者描写雪后西湖奇景的语句是: ,,。 4.文中一个“独”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分) 5.“湖中人鸟声俱绝”说明了什么? (1分) 6.本文是一篇回忆性的小品文,从哪个词可以看出作者当时的心情?你怎样理解? (2分) 7.作者是怀着怎样的心情去“看”雪的?从中可以初步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2分) 8.本文作者的作品在晚明小品中独树一帜,极高诗情画意。体会文中“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一句中量词的运用在表达上有何妙处。(2分) 9.“独往湖心亭看雪”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是否矛盾?为什么? (2分) 10.文章标题为“湖心亭看雪”,按道理作者应运用大量笔墨写看雪时的景象,而作者却只寥寥几笔写了西湖的景色,为什么? (2分) 11.结合全文来看,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 (1分) 12.刘勰说:“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文中“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一句文字凝练,意蕴丰富,请分析此句交代了哪些内容?(2分) 13.“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此句哪几种景物是作者实际看到的,哪几种景物是作者想象自己站在湖心亭里看到的?这种虚实相应的手法有什么作用? (2分) 14.强饮三大白而别”和“拉余同饮”这两句中“强”和“拉”二字表现出人物的什么感情? (2分) 15.作者写赏雪,却写到了湖心亭上与金陵人饮酒的场面,多余吗?为什么? (2分) 16.作者为什么要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2分) 17.联系文章的内容,请简要分析作者到底“痴”于什么? (2分) 18.在繁乱的时代,作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