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第一节 农业的区位选择 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 分析农业区位因素 解读:从地理位置、自然、社会经济等方面,理解农业区位含义、主要影响因素。“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就是要列举出各个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并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了解各因素是从哪方面在何种程度上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此,要求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全面掌握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并学会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分析这些因素在区域内对人类农业生产活动产生的具体影响和主导因素。 二、教学内容分析 教材内容: 本节系统地分析了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区位的影响,从而使学生了解农业区位选择必须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做到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地利用农业土地。 教材地位: 中图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下册中已经涉及了关于农业的知识,介绍了农业的分类和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观点等。高中地理必修一中《自然条件对聚落及交通线路的影响》一节已经初步涉及到区位的内容。本节教学内容即建立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并学会分析农业区位条件,为接下来学习主要农业地域类型,以及分析人类其他活动的区位选择,如工业区位选择等,打下基础。教材无论是阐述基本原理,还是分析具体案例,都是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 重点难点: 区位理论是高中地理教材的核心理论之一。农业区位选择又是区位理论的开篇。学生首次接触,重点不是概念而是学会分析应用。所以本节的重点以及难点确立为综合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布局的影响。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情感丰富,乐于接受感兴趣的知识;喜欢思考,乐于探究问题和表达自己的观点,已具有一定的问题研究能力、分析能力及表达能力。他们有一定的人文地理知识和人文素养,但对人文地理知识还不是很熟悉,对复杂问题,认识上还存在着局限性,他们生活在城市,对农业生产不了解,缺乏知识储备。学生的兴奋点主要集中在多媒体教具或有趣的地理事例教学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利用身边的事例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激起他们对人文地理学习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区位含义及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 2、理解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的区位选择。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研究性学习、结合素材分析农业区位因素,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见闻得出结论,培养学生层层深入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饱含中国传统文化的茶为案例,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通过地理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关注时政、关注国家发展。 五、重点难点: 区位理论是高中地理教材的核心理论之一。农业区位选择又是区位理论的开篇。学生首次接触,重点不是概念而是学会分析应用。所以本节的重点以及难点确立为综合分析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布局的影响。 六、教学方法 研究性学习法、案例教学法、分组探究法 七、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八、课时 1课时(45分钟) 九、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分析因素--能力提升。 第一部分:分析因素。通过对两个茶园的探究学习,找出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并分析这些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第二部分:能力提升。一带一路的稳步推进,给中国茶产业的转型升级带来了重大机遇。 那么,中国茶产业该如何走出一条现代发展之路呢? 整堂课以学生为主体,与济外地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合作,课堂内同学分组深入探究,载由师生共同总结、提升,经过这一充满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情景式教学与探究式学习过程,完成对“农业区位因素”这一重要知识的感知—理解—运用,并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创造性思维。情境贯穿在整节课中,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