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553984

历史:4.3《唐朝后期的政局》教案(旧人教版高三)

日期:2025-05-18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54次 大小:1515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历史,唐朝后期的政局,教案,人教,高三
  • cover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第四章 封建社会的繁荣 第三节 唐朝后期的政局 教案 教学目标   一、基础知识目标   安史之乱的内容、经过及影响;藩镇割据及其严重后果;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王仙芝、黄巢领导的唐末农民战争及其主要特点,唐朝灭亡。   二、能力培养目标   1.从唐玄宗前期与后期的统治状况,分析唐玄宗这个历史人物,从而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地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   2.引导学生认识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及其危害,培养学生分析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的分析,指出它们都是唐朝统治阶级的内部斗争,从而培养学生运用阶级分析的观点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4.以王仙芝、黄巢起义所体现的平均思想和流动作战的特点,与学过的农民战争进行比较,培养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综合分析和评价古代农民战争的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1.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其主要原因是唐玄宗后期的政治腐败。同时,开元年间开始的军事举措失当,也是安史之乱发生的重要原因。   2.安史之乱以后,在地方上出现了藩镇割据的局面。藩镇之间、藩镇和中央政府之间连年混战,严重地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也给广大劳动人民带来无穷灾难。   3.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是唐朝统治集团内部的激烈斗争,导致一度称雄世界的唐王朝走向灭亡。   4.唐末农民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地主阶级的统治。这次农民战争所体现的“平均”的思想及流动作战的特点,在古代农民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教学要点   一、安史之乱   1.安史之乱的原因   2.安史之乱的经过   3.安史之乱的影响   二、藩镇割据   1.藩镇林立局面的出现   2.藩镇的特点   3.藩镇割据的影响   三、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   1.宦官专权   2.朋党之争   四、唐末农民战争   1.唐末农民战争的原因   2.唐末农民战争的经过及其特点   3.唐末农民战争的历史意义   五、唐朝灭亡   教学要求和建议   一、本节为一课时,属于标有★的课,不列入考试范围。教师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确定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   二、导入新课:讲述新课前,启发同学回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勾画出盛唐时期,唐朝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但强大的唐朝在唐玄宗时期出现了由盛转衰的历史性变化,安史之乱成为这一变化的转折点。   三、安史之乱一目是本节课重点之一。课文分三个方面进行了讲述。①安史之乱的原因;②安史之乱的经过;③安史之乱的影响。   1.安史之乱的原因。课文从天宝末年的政治状况和军事部署这两个方面,阐述发生安史之乱的原因。   (1)唐玄宗后期的腐朽统治。首先概述了唐玄宗后期穷奢极欲,怠于政事,宠爱杨贵妃,任用奸佞,导致政治一片黑暗。   文中小字叙述,揭露了佞臣杨国忠专揽朝政、收取贿赂、媚上欺下、陷害忠良的事例,概括了君昏臣奸、政治腐朽的状况。此内容可建议学生阅读。   课文中文献资料,是《资治通鉴》作者对权相李林甫四点奸恶的总结,教师可对学生略作解释。   (2)军事举措失当。文中分两个层次进行了说明。一是边镇兵力急剧增长,节度使权力过大,完全打破了唐朝初年以关中制四方的军事格局。二是指出唐朝中央所辖军队无战斗力,军备废弛,进一步说明了军事上内轻外重的局面。   文中小字部分,以奸相李林甫意欲长期把持朝政,力主用胡人为边将的严重后果,引出安史之乱的发动者安禄山。对此段小字,教师可略加叙述,作为教学的过渡。   2.安史之乱的经过:可分四个层次讲述。   (1)让学生回忆初中讲过的安史之乱的起止时间,对755年~763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