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融合 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政权,被少数民族灭亡的是 A.曹魏 B.西晋 C.东晋 D.南朝 2.建立前奏政权的少数民族是 A.鲜卑 B.匈奴 C.氐 D.羯 3.下列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 A.黄河流域的统一 B.北方政权的更迭 C.少数民族封建化 D.北方民族大融合 4.淝水之战,前秦失败的原因不包括 A.对形势估计错误 B.游牧民族不习水战 C.军队战斗力不强 D.攻打东晋不得人心 5.东魏统治者高欢曾对鲜卑人说:“汉人是汝奴,夫为汝耕,妇为汝织,输汝粟帛,令汝温饱,汝何为凌之?”其目的在于 A.发展农业生产 B.实行汉化政策的需要 C.缓和民族矛盾 D.加快少数民族封建化 6.下列关于十六国时期,各少数族统治者彼此攻战所造成的客观积极作用的表述,正确的是①有利于国家的统一②打乱原有的民族布局③各族贵族势力削弱④民族间差异逐渐缩小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二、材料解析题 7.阅读下列材料 魏主曰:“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甚为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 ———《魏书》 请回答:①材料中的“平城”是今天哪个城市?“魏主”决定将都迁到哪里? ②根据材料,概括“魏主”迁都的原因。 ③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迁都的原因是什么? 三、问答题 8.简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内容和作用。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C 3.D 4.B 5.C 6.B 二、材料解析题 7.①今山西大同;洛阳。②原因:要与汉族“同文轨”,即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要把都城设在“文治”即先进的地方;要有利于“移风易俗”即改革;黄河流域历来是帝王兴起之地。③原因: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为了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巩固统治。 三、问答题 8.背景:①吏治混乱,财政困难,北部受到游牧民族的武力威胁。②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趋势。内容:①整顿吏治,制定俸禄制度。②颁布均田令。③迁都洛阳(494年)。④学习汉族文化(学说汉话,改用汉字单姓,穿汉服),提倡与汉族通婚。作用:①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促进了鲜卑族的封建化,为各民族的融合创造了条件。②孝文帝是我国历史上有作为的政治家、改革家。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