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19张PPT。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一、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953)1. 过渡的含义:2. 提出条件:经济恢复时期, 政权巩固3. 总路线内容:一化三改造(关系)从新…过渡到社…(1949--1956)特点: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二、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1.制定:依据过渡时期总路线2.基本任务: … 工业化;… 三大改造优先发展重工业(原因?)重点放在东北地区(原因?)材料题: 材料一: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规定,在五年内全国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投入总额为766亿元,相当于7亿两黄金,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占总额的55.8%,在基本建设中工业是重点,占58.2%。在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壮举。 材料二:东北地区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到20世纪40年代末,大约有人口3000余万,东、北、西三面与朝鲜、苏联和蒙古相邻,交通便利,重工业较为发达,钢铁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90%以上。 材料三:一五计划中,苏联援建的156项大中型建设项目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例如鞍山钢铁公司、长春一汽等。 回答:1、概括指出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及其在经济建设方面的主要措施。(14分) 2、一五计划为什么把东北作为重点建设地区。1、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主要措施:国家集中物力和财力大规模投入;利用苏联援助;建立重型机器等重工业企业和重点建设东北地区; 2、原因:东北地区地理位置优越,与苏联为邻国;幅员辽阔,资源物产丰富,重工业比较发达,基础较好。三、三大改造(1953—1956)(1) 农业:1.实质:公有制成为唯一经济基础,变革生产关系的 社会主义革命2.概况:①原因:小农经济不能满足国家建设需要②方针、原则、步骤(2)手工业:与农业相同互助组(社萌芽)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完全社)阅读下列图片图1 土改中农民分到土地图2 农民申请加入合作社1、据图指出在过渡时期我国的土地所有制发生的两次重大变化2、这两次变化有什么必要性?各起到了什么历史作用?1950年~1952年,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半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建立农民土地所有制。 1953年~1956年间,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确立土地集体所有制必要性:第一次:封建半封建土地所有制严重束缚生产力发展,不利巩固新政权和恢复经济;第二次:个体小农经济无法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需求作用:土改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的政治地位和生产积极性,为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合作化确立了生产资料集体所有制,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基本适应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三、三大改造(1953—1956)2.概况:(3)资本主义工商业:①政策:赎买(原因重要创举)②步骤:初级(统购统销、加工订货)高级(企业公私合营)3.结果:1956年底,基本完成(标志:)4.存在问题思考: 1、概述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衰和历史地位 兴衰过程: (1)产生: (2)初步发展: (3)“短暂春天” (4)显著发展:国民党统治前期。即1927~1936年。但这一时期.民族工业受官僚资本的摧残也越来越严重。 (5)破产: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实行统制经济的措施,民族工业几近破产。 (6)恢复和发展:新中国成立后,因中共合理调整资本主义工商业和进行土地改革保护富农经济,使资本主义工商业得到恢复和发展,被称为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黄金时期。 (7)消亡:经过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资本主义工商业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消失了。四、经济建设成就(1953-1957).成就(1) 工业:东北工业基地(2)农业:(3) 交通运输:铁路、公路、大桥 劳模第一汽车制造厂第一机床厂无缝钢管厂武汉长江大桥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