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5593646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核心知识点

日期:2024-05-06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素材 查看:75次 大小:6160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人民,高中,历史,必修,核心,知识点
  • cover
第一单元 中国古代思想 “百家争鸣”和儒学思想的形成 “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的原因: 经济上:铁犁牛耕普及,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政治上:王室衰微,礼崩乐坏,分封、宗法制逐渐瓦解,社会大变革和各国纷争的局面促成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群雄争霸急需人才 阶级关系上:士阶层崛起,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士”阶层地位提高,获得更高的政治地位和权利 思想文化上:私学兴起,从 “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直接原因:社会处于变革时代(社会大变革带来思想大解放),学者们从不同的立场出发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2、意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基本形成。 早期儒学(孔孟荀) 1、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春秋末期鲁国人,被誉为“至圣”。他的思想主要记录在《论语》之中 (1)思想核心———仁”和“礼” 仁是解决人际关系的学说,“仁者爱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礼。“克己复礼”,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礼”的准则。礼指西周的等级名分制度,即周礼。实际是维护奴隶社会的等级秩序 (2)政治思想:为政以德。主张以德治民,体现了民本思想。 (3)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招收学生不分贵贱;因材施教,针对学生之间的差异,采取不同的方法启发诱导。 创立私学,打破了“学在官府”、“礼不下庶人”的严格等级限制,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 编译六经(《诗》、《书》、《礼》、《易》、《春秋》、《乐》)。 (4)哲学思想:对鬼神敬而远之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和荀子 孟子的思想: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被尊为亚圣。 政治思想(核心):仁政 君民关系:将孔子的民本思想发展为“民贵君轻”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伦理观:人性本善。先义后利的义利观 荀子的思想: 荀子,名况,战国时期赵国人,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是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代表作《荀子》 政治思想:仁义、王道、礼法并施。 君民关系:君舟民水 伦理观:性恶论,人性本恶 人与自然的关系:制天命而用之(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自然界的运行有自己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即“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4、孟、荀思想的特点: 吸收了法家和道家的思想,改造了儒学,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战国后期,儒学发展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道家、法家、墨家 1、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楚国人,代表作《道德经》(《老子》) 世界观:“道”世界万物的本原 政治思想:无为而治,小国寡民;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事物具有相反的方面转化的规律。正反、美丑、难易、福祸、有无相互转化 影响: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的哲学家。 (2)庄子(战国) “齐物”,万物齐一,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没有区别。 逍遥的人生态度,对事物的变化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 自然观:天与人“不相胜”,人必须顺应自然。 法家代表人物:战国时期的韩非子、李斯、商鞅、李悝、吴起。 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子思想主张: 以法治国,厉行赏罚;主张法术势三者结合;加强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主张改革,“师今”不“师古”(“事异则备变”“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意义:适应建立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西汉以后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外儒内法),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墨家:创始人墨子,战国时期鲁国人,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与儒家并称为“显学” 主张“兼爱”(意为无差别的,消除亲疏之别的爱,而儒家的“仁爱”是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