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送别》《竹马》《祖国歌》,感受、体验歌曲的情感,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和历史背景。 2.初步了解“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影响,认识其重要意义。 3.了解、认识沈心工,李叔同的生平及其他们对学堂乐歌所做的贡献。 4. 通过学习,体验怎样选曲填词,感受创作的乐趣。 教学内容 人音版普通高中音乐鉴赏第十五单元第二十六节 教学重点 了解学堂乐歌的形成、特点及对中国近代音乐产生的影响 教学难点 学习选曲填词的创作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钢琴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请大家看电影《城南旧事》的片断,听听里面的主题歌是哪首歌曲?(播放视频) 师:刚才大家不约而同说出影片的主题歌是你们所熟悉的歌曲《送别》,那我们一起来唱唱,感受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呢?(在老师伴奏下学生将歌曲演唱了一遍,并请学生说出其感受)师:为什么大家会有忧伤、别绪的感觉呢?请再听一遍歌曲,重点关注音乐的基本要素、歌词及歌曲含义(复听歌曲,听后师生一起分析。) 二.歌曲分析(课件大屏幕显示) A.歌曲:曲调婉转流利,悠扬入妙。节奏舒缓,速度中等,分“起、分、合”三段,即A(a-b)-B(c-b)-A(a-b)的形式。b的一再重复,词曲的完美结合,使萦回与怀的离情别意呼之欲出。 B.歌词:清新淡雅,情真意挚。以写景触情,“长亭、古道、芳草、晚风、夕阳”景物依旧,但人在离别时倍感凄凉。歌词与旋律间的回环往复配合,加深了魂牵梦饶的离情别意。 C.含义:写出离别者的一种通感。对人生的无奈和对生命的思索。 1914年问世至今仍在流行传唱,是触动心灵深处的送别歌。 三.走进学堂乐歌 1.师:哪位同学能告诉老师,《送别》的词曲作者和它的出处? 师:(通过学生回答后师做小结)它属于学堂乐歌。学堂乐歌是清末民初新学堂教唱的歌曲,是伴随着社会变革而诞生.它的出现在我国音乐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对确立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作出划时代的贡献。 学堂乐歌多数是选曲填词,多采用欧美和日本学校的歌曲旋律。刚才大家唱的《送别》就是美国作曲家奥德威作曲,李叔同填词的。 2.师:请同学们再谈谈你所认识的李叔同吧,把你们所收集的资料展示给大家看吧。 (学生通过课下资料的查找与展示,能全方位认识李叔同大师。) 师:李叔同在我国学堂乐歌的创作领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所创作的作品注重词曲的典雅和艺术性的特征。 3.下面请欣赏他的《祖国歌》。这首歌是根据民间曲调老八板填词的。是为数不多的以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来填词的学堂乐歌之一。听后请大家来说说它的主要内容及歌曲特点。 (学生听后思考回答) 4.师:在学堂乐歌创作中,还有一位被称为“学堂乐歌之父”的人,他便是沈心工。他所创作的《兵操》、《竹马》、《赛船》等都很注重适宜儿童的特点。词曲结合自然,通俗,流畅。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作品《竹马》。(课件播放) 5.师:听了这几首学堂乐歌,请大家谈谈学堂乐歌有什么特点?它对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发展起什么作用呢 (学生讨论回答) 师小结:学堂乐歌是清末民初新兴学校的校园歌曲。它的内容有反映“富国强兵,抵御外辱”,有宣传科学文明,男女平权思想,及反映学生生活的。学堂乐歌的兴起和发展使西方音乐及其作曲技法还有各种艺术形式和技艺得以传播。带动了我国现代音乐创造的萌芽和发展。(屏幕显示) 四.创作体验 1.现在要请同学们来当一回新学堂乐歌的创作者。请你们按自己的生活经验创作歌词,用现成的《送别》和《竹马》(任选一首)曲调进行填词创作。 填词时要考虑:音乐的乐句与歌词的句逗相吻合。一字多音时要用连音线。尽量先以模仿原曲为主写作。可以自己遍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