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5652216

【解析版】河北省大名县第一中学2018-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七周周考历史试卷

日期:2024-05-03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72次 大小:2297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解析,河北省,大名县,第一中学,2018-2018,学年
  • cover
周测 一、单选题 1.史载:“所种之地,唯以刀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这反映的是 A.铁犁牛耕B.个体经济C.井田制度D.原始农业 2.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方、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这一“农艺体系”的主要特点是 A.刀耕火种 B.精耕细作 C.自给自足 D.男耕女织 3.《吕氏春秋·审时》载:“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齐民要术·种谷》中也有“顺天时,量地力,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的结论。这反映了古代农业具有 A.和谐统一的生态观B.因地制宜的生产观C.人定胜天的世界观D.精耕细作的发展观 4.东吴时,南方出现亩产5石稻的高产纪录,而南朝时则亩产高达10石左右,豫章(今江西北部)甚至创造了“一亩二十斛”(1斛即1石)的最高纪录。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B.北方战乱不断,社会动荡 C.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D.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繁荣 5.《战国策》记载平阳君赵豹劝诫赵王:“秦以牛田,水通粮,其死士皆列之于上地,令严政行,不可与战。王自图之!”这段记载反映了 A.秦国已经采用牛耕技术B.水路成为主要运输方式 C.战国时期牛耕技术逐渐普及全国D.秦国统一六国已是民心所向 6.春秋时期的人常以“牛”“耕”作为名、字,如:孔子弟子司马耕,字子牛;冉耕,字伯牛;晋国大力士姓牛,名子耕。这反映了当时 A.农耕经济高度发达B.统治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C.牛耕技术备受推崇D.种植业是主要生产部门 7.中国古代有严格的耕牛保护制度:对私自杀牛者,汉代规定“犯禁杀之者诛”;唐代规定“徒一年、明清规定“徒一百”这主要反映出中国古代 A.图腾崇拜源远流长B.农业经济地位突出C.宗法社会刑罚严酷D.政府统治逐渐严明 8.学者张鸣在《中华帝国:制度的断想》中写道:“在诸侯争雄的春秋时代,封建制原来赖以存在的基础……宗法制被打破,各个政治实体在竞争中,表现出了过于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同一宗法血亲系统内的争夺和厮杀自然不可避免。”材料所述现象出现的根源是 A.周朝王室的衰落 B.礼乐制度的崩溃C.铁犁牛耕的出现 D.宗法关系的疏远 9.我国政府在三农方面的投资已超1万亿人民币,用世界上1%的土地养活了世界21%的人口。农业发展靠政策是古今人们的共识,下列与历史上三农政策相关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战国时著名水利工程有都江堰、郑国渠B.“井渠”灌溉方法在汉代关中已出现 C.筒车于隋唐时期已在长江流域使用D.清代发明的翻车用于灌溉 10.水利者,农之本也,无水则无田矣。水利莫急于西北,以其久废也;西北莫先于京东,以其事易兴而近于郊畿也。此材料从侧面反映出 A.历代都重视水利事业的发展B.精耕细作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特点 C.因地制宜发展水利D.富国利民的民本思想 11.(题文)据史书记载:“……辟沫水之害,穿二江成都之中。此渠皆可行舟,有余则用溉浸,百姓飨其利。”材料中对“渠”的解读符合史实的是( ) A.“渠”指战国时期的都江堰,它的作用主要是防洪、灌溉 B.“渠”指汉朝的龙首渠,后来传至西北地区称坎儿井 C.“渠”指曹魏时期的翻车,它既能灌溉又能排涝 D.“渠”指宋朝的高转筒车,有利于丘陵山地的灌溉 12.春秋楚国相孙叔敖主持兴办了我国最早的蓄水灌溉工程———芍陂,达到“灌田万顷”规模;吴王夫差为与中原诸侯争霸,开通运河———邗沟,首次沟通长江和淮河。材料体现了 A.封建政府发挥国家公共职能的作用B.服务于兼并战争统一国家的需要 C.有助于江淮地区农业生产条件改善D.为地主阶级掌权奠定了物质基础 13.古代俗语说,“养牛为种田,养猪为过年,养鸡为换油盐针线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