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童年的发现》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童年的发现》是新教材第十册中的一篇课文,是前苏联的一位天文学家费奥多罗夫写的一篇儿童文学作品,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的发现,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这是五年级最后一个单元的课文,通过近五年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了较强的识字能力,在词语的理解上,学生也已掌握了不少方法。因此在课前学生通过预习可以完成字词的学习任务,而课堂上进行预习反馈时,对于个别字可以适时加以指点,而一些重点词语还需要结合课文理解。在理解重点句的含义方面,学生可能还有一定的困难,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思维深度不够、言语概括能力不强的特点,借助各种语言训练予以强化。使得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入,实现语言的内化,情感的共鸣。 二、设计理念 课题中的“发现”一词是本文的文眼,教学中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提出疑问,然后进行梳理明确主要学习任务。学生自主学习,了解“我”发现了什么,重点了解“我”是怎么发现的,理清作者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 三、教学目标: 1.认读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天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4.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入情入景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我”发现了什么,重点了解“我”是怎么发现的。 2.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含义深刻的句 四、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从多方面的发表自己的看法,充分理解感悟本文。通过想像情景教学法来实施教学,同事在教学中扶放结合。 五、结构叙述: 本课拟两课时完成,围绕着重难点的教学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并采取了以下策略。 (一)梦中飞行———咬文嚼字 (二)大胆想象———动手推算 (三)轰出教室———质疑讨论 六、教学过程 片段一: 作者的发现 1,提出问题 师:既然有发现,就必定先有疑问。作者首先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生:人为什么总是在梦里飞行。 师:作者由这个问题引出了另一个重点探究的问题? 生:人究竟是怎么来的。 师:第一个问题来自文中何处? 生:文中第三、四自然段。 师:(板书)齐读第三自然段。 生:读 师:此段写得很美,在自学时有画记的同学举手?(16人)在边上写批注时有写到这段语言很美的同学举手?(2人,罗萦和苏婷)其中还运用了一种修辞手法? 生:排比 师:读了之后你觉得飞的感觉怎样? 生:奇妙 师:那请你带着“奇妙”的感受再读一读。 师:全体同学带着“奇妙”的感受读。大家要圈记以下词语:青青的草地、澄澈的湖面、双臂舒展、双腿弹动。 七、课堂优势 抓住文中重点词句,感悟人物精神。 在初读课文,理清了课文脉络后让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思考:“我”是怎么一步步探究的?“我”对人体起源这个问题的认识是怎么变化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里注重了学生的自主感悟,让学生在自己觉得印象深刻的语句旁写上批注,让学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接下来集体探讨交流重点词句,对于这些句子,鼓励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师生合作分角色朗读,结合语境去体会其中的关键词,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理解,使学生从“我”大胆提问、不断追问、绞尽脑汁的一步步探究中感悟到 “我”求知若渴的心情。 八、发展讨论 阅读方法指导虽是本节课教学环节中比较成功的一个环节。但是在操作环节中,我发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