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5695243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课件(22张)

日期:2024-05-02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56次 大小:1836127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19课,经济,体制改革,课件,22张
  • cover
【复习巩固】 1.一五计划的时间、背景、成就 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时间、目的、过程、实质、意义 3.1956-1966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有哪些成就和失误? 第19课 经济体制改革 【课标要求】 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3.了解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认识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意义。 【标题解读】 经济体制改革: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的环节,以解放生产力,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经济体制改革的背景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时间: 1978.12 2.内容: ①确立了改革开放、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方针 ②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要求大幅度地提高生产力,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3.意义: 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 二、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阅读86页小字部分并结合18课相关内容,思考改革为什么从农村开始? 1.原因: ①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 ②农村直接影响到政局的稳定 ③人民公社体制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阻碍农业发展 由于农活定额极其复杂繁琐,工分无法精确计算,只好死分死记,造成“上工一条龙,干活大呼隆。”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毫无按劳分配可言,受到社员消极抵抗,磨洋工、混工分,每天工时很长,工效很低。劳动一年,温暖难保,谁还有积极性呢? —吴象《中国改革为什么从农村开始》 ④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条件 二、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原因: 2.过程: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生产组织形式的调整 ①含义: 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人民公社体制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所有制 土地公有制 经营管理 集体统一经营 分配方式 平均分配 土地公有制 分户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 不变 变化 实质:农村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②过程: 安徽、四川试点到全国普遍推行 小岗村1979年卖给国家粮食12497公斤,超过政府计划的7倍;卖给国家油料12466公斤,超过国家规定任务的80倍。还有钱,小岗农副产品收入47000元,平均每人400多元。在当时,对这群“叫花子”来说,这无疑是一座光芒四射的金山。 —马立诚、凌志军著作《交锋》 ②意义: a.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b.基本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 c.提高了劳动效率,产生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 d.推动乡镇企业发展 据媒体报道,当年大包干18名发起人之一的小岗村村委会副主任关友江说,2003年(全村人均收入仅2000元)小岗村破破烂烂,一些人家还住着茅草房,2004年小岗村再次走上联合的道路。 而坚持走集体道路的华西村,1980年首次成为亿元村,2017年华西集团总资产541.26亿元。 基于此,许多人认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毫无意义,它从开始就是错的。对此,你怎么看? ①在当时出现有其合理性: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当时生产力发展。 ②问题需完善:家庭为单位,规模小,分散经营,不利于技术革新和规模生产,增加了生产管理成本,不利于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 生产关系要随着生产力发展不断进行调整。 评价历史事物要把它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 【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土地改革 1950-1952 农业合作化 1953-1956 人民公社化 1958-1983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今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