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标要求: 概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史实,阐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和完善,认识我国民主政治的特色。 ———新中国的成立 概述新中国成立的情况。 协商建国———新中国的成立 ———三大制度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 依据、建立、成果、意义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基本政党制度) 建立、发展与完善、性质、职能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本民族制度) 原因、建立、实践、意义 民主政治建设———三大制度 请同学们相互交流完善学案,准确把握基本史实。 人大,人民的大盛会 出席大会的有共产党、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代表;有来自机床边、矿井下、田野里的工人和农民代表;有来自课堂、实验室、医院、研究机构、文化部门的知识分子代表;有来自军营和边防的解放军官兵代表;有来自内蒙古草原、西藏高原、天山脚下、西南边陲的各少数民族代表。在应到会的代表中,妇女代表占11.99%,少数民族代表占14.44%。代表们济济一堂,共商国家大事。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中国共产党历史网 1953年,全国第一次普选 据1953年6月30日普查,全国人口总数为601912371人,其中登记选民为323809684人, 占选举地区18周岁以上人口总数的97.18%。参加普选投票的选民达2.78亿人, 占登记选民总数的85.88%, 选出基层人大代表566.9万人。 人民代表的产生方式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选出代表产生) 省、市人民代表大会 (选出代表产生) 县、乡镇人民代表大会 (直接选举选出代表产生) 选民 间接选举 人 民 当 家 作 主 省、市人民代表大会 新中国即将成立时 社会主义制度即将确立时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制定了新中国各项制度的总原则 用根本大法的形式规定了 国家性质与根本政治制度 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对新中国各项工作起到了规范和指导作用 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保证 同:都为新中国政权的巩固和经济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以及宪法保障; 都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国家的性质和各项制度 对比《共同纲领》与1954年宪法的异同点 项目 《共同纲领》 1954年宪法 背景 制定主体 内容 性质 历史作用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 依据、建立、成果、意义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基本政党制度) 建立、发展与完善、性质、职能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本民族制度) 原因、建立、实践、意义 民主政治建设———三大制度 请同学们相互交流完善学案,准确把握基本史实。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前后,政协的职能的变化: 参政议政 新发展:1956年“八字”方针的提出———长期共存,互 相监督”组成最广泛爱国统一战线。 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根本政治制度) 依据、建立、成果、意义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基本政党制度) 建立、发展与完善、性质、职能 (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基本民族制度) 原因、建立、实践、意义 民主政治建设———三大制度 请同学们相互交流完善学案,准确把握基本史实。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本民族制度) 2、西部多,东部少 1、大杂居,小聚居 猜猜看,他们是哪个少数民族的? 1965,藏族 1958,回族 1955,维吾尔族 1947,蒙古族 1958,壮族 在中央政府统一领导下, 在自治区内,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 材料三 人民是主权的最终来源,而人民代表大会则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全权机构,“一府两院”根据权力机关的委托行使部分职权;在努力改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