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5868473

吉林省白城市通榆县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期中)语文试题含答案

日期:2024-04-29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79次 大小:2196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吉林省,学期,试题,语文,期中,次月
  • cover
2018--2019学年度下学期高二年级期中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秋节———唯美思念 曹雅欣 中秋节,几乎是在一年里仅次于春节的一个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如果说,身处元日的春节,开启了春的节奏,那么,处在秋夕的中秋节,就进入了秋的盛会。 中秋节和春节,都是象征着团圆的节日,但这团圆之意,又有不同。在春节,举家团圆,游子归乡,“回家”是这个节日里无一例外的主题。 而中秋节,却往往是思家而不回家、望乡而不还乡、月圆而人不圆的节日,所以,对比春节,属于中秋节的主题,是思念。 中秋节的思念,体现为“月下思”。秋高气爽,风轻云淡,农历八月十五的月亮,是一年中最美的月,人们爱慕着这样一轮完美的圆月,也格外思慕着生命中那些难舍的牵念。月光如一双善解人意的温柔手,拂动人们内心深处的柔情。 在静月下,会思念人。苏轼在中秋节的词里感叹“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他在月下思念亲人,于是寄语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国的月文化极其成熟,月,几乎代表着圆满、圣洁、明亮、高贵等所有美好的意象,于是月下怀人,是怀念最具有时光穿透力的美好之人,是怀念最能够照亮心间涤荡心尘的美好之情,就像杜牧的诗说“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怀念他江水迢迢之外的玉人,又像黄景仁的诗说“三五年时三五月,可怜杯酒不曾消”,怀念他银汉红墙之外的佳人。 在满月下,还会思念家。纵使豪情如李白,也在月光下泛起了思乡之情,写了那首脍炙人口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而与“诗仙”李白齐名的“诗圣”杜甫,也在诗里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满月的清辉,照着诗人,照着九州,照着被染上一层温柔色的河山。于是,无论山河大地多娇,却是故乡的形象在月下倍加清晰,清晰成心上一座记忆里永恒的家。 在圆月下,更会思念国。张九龄的诗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海外游子,在中国独特的月文化感召下、在国人共同仰望的月色牵引下,家国情怀愈发深刻,乡愁泛起愈加浓烈。 乡愁,其实就是对故土山河的依恋,就是对固有文化的认同,就是与民族情感的血脉相连。就像王建的诗说“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秋思深沉,思念祖国,思念故土家园。 中秋之夜,无论是在月下思念人、思念家还是思念国,都是中秋节带给人们心灵上的一份多情的馈赠。 (摘编自“光明网”《网络书香·节日读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秋节的“月下思”,主要表现为静月下思念人、满月下思念家、圆月下思念国。 B.中秋节的月亮会引起人们的爱慕,触发人们思慕生命中那些难舍的牵念。 C.月是圆满、圣洁等美好意象的代表,月下怀人是怀念美好之人,是怀念美好之情。 D.“月下思”是中秋节带给人们心灵里的一份多情的馈赠,其中“思家”尤为重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以春节和中秋节的对比开头,在突出中秋节的特征的同时,照应标题,引出下文。 B.文章引用大量的古诗文,既突出了中秋节思念的“唯美性”,也赋予文章诗意的特色。 C.从诗词的内容看,李白、杜甫写月的诗词侧重思乡,苏轼、杜牧写月的诗词侧重思人。 D.文章在阐述中秋节的文化内涵时,也涉及了月文化、家国情怀、文化认同等内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秋节不像春节那样举家团圆、隆重热烈,这减弱了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B.虽然中秋节和春节都是象征着团圆的节日,但其团圆之意不同,主题也不同。 C.因中秋节的主题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