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https://preview.21cnjy.com/f2/2024/07/e5/e5686fe6b8d9ef6b1f61e430cbde5c5f.png)
课件48张PPT。第二节细胞膜和细胞壁第二节细胞膜和细胞壁一、细胞膜 将细胞与周围环境分隔开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细胞膜又叫质膜 保护细胞的作用目的要求:观察种子中胚的染色特点,认识细胞吸收物质的选择性。材料用具:玉米籽粒、红墨 水、镊子、刀片、 培养皿、烧杯、 酒精灯 验证活细胞吸收物质的选择性4.观察籽粒中胚的颜色。方法步骤:1.将玉米籽粒放在20~25度的温水中浸泡36h2.取四粒已经泡涨的籽粒,将其中两粒在沸水中 煮5min后,冷却,作为对照的实验材料3.分别取煮过和未煮过的玉米籽粒放在培养皿中,用刀片沿胚的中线纵向切开籽粒。用稀释20倍的红墨水染色。2min后,倒去红墨水,用水冲洗籽粒数次,直到冲洗液无色为止。--纵切比较籽粒中胚的着色情况胚着色较浅胚着色较深②是不是周围的 物质都不能进入到 活细胞内部? ①为什么这两组 籽粒的胚着色情况 不同?思考:这说明了什么问题?胚着色浅胚着色深该实验说明:死细胞吸收物质不具有选择性,活细胞吸收物质具有选择性。一、细胞膜有选择透性 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细胞膜又叫质膜2、质膜的功能特点:选择透性 保护细胞的作用例1、小肠绒毛上皮细胞能够吸收葡萄糖,却很难吸收相对分子质量比葡萄糖小的木糖; 例2、人的红细胞中的K+的浓度比血浆高,而Na+的浓度比血浆低1.透性:质膜有允许某种物质透过的特性,称为质膜对该物质的透性。二、质膜的结构模型1、研究细胞膜结构的最好材料: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吸水涨破2、对生物膜结构的探索历程:时间:1895年 人物:欧文顿(E.Overton) 实验:用500多种物质对细胞膜进行上万次的通 透性实验,发现脂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 资料卡片1:E.Overton 及其实验相关图片E.Overton的推测:细胞膜中含脂质。 实验:科学家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离出来,然后用蛋白酶处理。 (已知蛋白酶能专一性的催化蛋白质的分解)实验现象:细胞膜被破坏得出结论:细胞膜中含有蛋白质 资料卡片2.其他科学家的实验应用化学手段分析表明: 膜的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组成膜的脂质中磷脂含量最多磷脂分子结构磷酸基团脂肪酸磷脂分子时间:1925年实验: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一种有机溶剂,可以溶解脂质)从人的红细胞膜中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好为红细胞表面积的 2倍。 资料卡片3.荷兰科学家的实验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是双层分布的结论:1)、两层磷脂分子是怎样排列的呢?侧向扩散旋转摆动翻转旋转异构伸缩震荡2)磷脂分子是可以运动的问题: 脂质和蛋白质是怎样有机结合构成膜的呢?“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的统一结构模式图 电镜冰冻蚀刻(冰冻断裂)将标本冰冻,然后用冷刀断开,升温后暴露断裂面。资料卡片4:蛋白质贯穿、插在(嵌插)、露在(覆盖)在磷脂双分子层中。蛋白质在膜中的分布是不对称的1)、膜蛋白在脂双层中的位置:有的贯穿在膜中、有的插在膜中、有的露在膜外 时间:1970年 人物:弗雷和埃迪登 实验: 资料卡片5:膜蛋白可以运动 结论:(白细胞吞噬病毒的过程)实例1、白细胞吞噬病菌的过程变形虫的伪足实例2、时间:1972年 人物:桑格和尼克森资料卡片6:假说: 流动镶嵌模型脂双层蛋白质糖蛋白磷脂3、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 磷脂双分子层(脂双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这个支架不是静止的。磷脂双分子层是轻油般的流体,具有流动性。蛋白质分子有的贯穿在膜中,有的一部分插在膜中,一部分露在膜外,还有的整个露在膜表面。大多数蛋白质分子也是可以运动的。质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糖脂———单位膜胆固醇单位膜脂双层蛋白质糖蛋白磷脂糖脂胆固醇1、膜结构的基———脂双层,构成膜的基本骨架。(主要成分是磷脂分子(还有胆固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