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5887853

高中音乐《高亢的西北腔》教学设计

日期:2025-10-23 科目:音乐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99次 大小:3123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高中,音乐,高亢的西北腔,教学设计
  • cover
高中音乐《高亢的西北腔》教学设计 一 学情分析 《高亢的西北腔》这一课的内容,对于知识欠缺的农村高一学生来说,不属于他们喜欢的流行风格。课本中的歌曲离他们的生活太远,欣赏时不易找到感觉。所以如何成功上好这节课,就需要教师努力的挖掘和积极的引导,采用丰富多彩的教法,学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不断鼓励,引导…..让其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完成教学目标。 二 教材分析 本课是高中《音乐鉴赏》第二单元多彩的民歌的第二节《高亢的西北腔》,本单元内容旨在引导学生感受、体验民歌的不同地域风格及不同的民族风格,认识民歌中常见的一些体裁形式,进而认识我国 民歌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精神财富,是世界优秀音乐文化中的绚丽瑰宝。本课将主要欣赏学习西北民歌最具代表性的“花儿”和“信天游”。 1.《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一首青海花儿,在全国各地颇具影响,声誉极高。这首歌的歌词采用“民间格律诗”的形式和手法写成。其典型特征是采用“双句双字尾”的格式。这首歌的旋律高亢开阔、自由舒缓,富有西北民歌的典型特点。 2.《脚夫调》又名《拉骆驼》,是陕北“信天游”中的代表曲目。它主要流行于陕北的绥德、、米脂一带,表现脚夫的复杂心情。“信天游”是陕北人民喜爱的一种山歌。由于它常常可以用同一个旋律反复演唱多段歌词,所以在民间有“信天游,不断头,断了头,穷人就无法解忧愁”的说法。 3.《刨洋芋》这首歌生动地表现了农民的劳动生活。在表现主题时用叙事的口吻,先叙述刨洋芋的过程,最后再抒发收获后的喜悦心情。整首歌曲在写实的基础上含蓄地表露了劳动者———也是歌唱者的内心世界。可以说是借景抒情的一首佳作。 三 教学目标 1.感受民歌的质朴美,学会欣赏中国民歌。并激发学生喜欢民歌、弘扬民族音乐文化的热情,让民歌在学生心目中升华起来. 2通过《上去高山望平川》、《刨洋芋》、《脚夫调》等民歌的欣赏,引导学生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地方风格,认识“花儿”和“信天游”等民歌体裁。 3.学生能初步认识西北民歌的风格特点与当地环境、生存状态、人物性格的关系,能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西北民歌的特点。 四 教学重难点 1.能按歌曲的旋律、节奏等特点分辨西北的民歌,并在此基础上做适当的审美评价。 2.感受、体验西北民歌的风格特征,探究西北民歌的音乐风格及形成这种风格的内在原因。 五 教学方法: 谈话法 聆听感受法 问题拓展法 对比欣赏法 等。 六 教学过程 (一) 导入环节: (二) 作品聆听:《刨洋芋》 问题设计: 1什么是民歌? 2歌曲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总结:《刨洋芋》歌词是采用比兴的手法,以土溜溜的蚂蚱作比兴,生动的描写了刨洋芋的动态,神态。表现了农民看到了自己丰收的劳动成果时得那种满腔喜悦,自豪的心情。请同学们仔细聆听,试着感受农民收获的心情. 1.播放音乐片段,导出《高亢的西北腔》 (三) 音乐欣赏环节: 作品聆听:《上去高山望平川》 问题设计: 1请同学们朗诵歌词,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绪? 2通过聆听,歌曲的旋律有什么特点?节奏有什么特点? 3歌者运用了什么演唱技巧? 总结:“花儿”是流行在青海、甘肃、宁夏的一种山歌。其基本特点是:旋律高亢、悠长,多用假声或真假声结合的方法演唱。代表作品《上去高山望平川》是一首青海“花儿”。歌词的寓意深刻,富于哲理性。特点: 1、写景:苍茫辽阔气度恢宏一派高原尽收眼底的意境 2、抒情:其义含蓄,富于哲理(对一切美好的事物就要勇敢地去追求、去实现。) 作品聆听:《脚夫调》 问题设计: 1什么是脚夫?表达歌者了什么心情? 2歌曲采用了什么结构? 总结: “信天游”是流行在陕西、甘肃、宁夏的一种山歌。其旋律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节奏自由,旋律高亢辽阔、起伏较大的;另一种是节奏工整、结构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