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湘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期末复习知识点总结 1、(英)国科学家(达尔文),经过(20多)年的研究,完成了科学巨著(《物种起源》),提出了(生物进化论)。达尔文每发现一个新的“宝贝”,总要进行细致的(观察)。这让他发现了许多(科学)的秘密。 2、不要忘了带上纸和笔,随时记录自己的(发现)或(问题)。 3、我们把“宝贝”分为(动物)、(植物)和(其他物品)三类。 4、植物标本制作包括:采集、处理、固定、贴标签。标签包括:物品名称、采集人、采集时间、地点。 5、李时珍是(明)代(医学)家和(药学)家,他经过(27)年写成(《本草纲目》),在这本书里给植物进行了(分类)。这本书是我国(药物学)的宝贵遗产,对(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6、动物的特征包含:外形、繁殖、生活习性、运动方式等;根据动物的特征将动物分为:昆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等。常见的动物如:猪、狗、鸽子、金鱼等。 7、(霸王花)世界上单朵最大的花。含羞草是一种(草本)植物,用手摸它,它的叶子会(闭合)。捕蝇草是(食虫)植物。纺锤树又叫(瓶子树),树高30米,树干直径5米,树茎内可储存2吨水。 8、自然界中动物的种类大约有(150万)种。地球上到处都生长着植物,而且种类(繁多),形态(各异)。常见的陆生植物如:辣椒、含羞草、菊花、柳树等;水生植物如:荷花、水葫芦、浮萍、金鱼藻等。 9、蚯蚓适宜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它的身体是(柔软)的。蜗牛受到外界刺激能够作出反应,会将身体(缩进壳内)。大熊猫是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它的眼圈是(黑)色的,它的食物是(箭竹)。 10、(土壤)是指地球表面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分为(砂质土、黏质土、壤土)三类,砂质土含(砂)较多,保水性(差),透气性(好);黏质土含(黏土)较多,保水性(好),透气性(差);壤土含砂和黏土的量(差不多),保水性(居中),透气性(居中)。 11、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鉴别土壤?你是如何鉴别的? 答:我们可以用(“手捏法“)鉴别三种土壤:手握土壤后,再伸开手掌,土壤散开不能成团的是(砂质土);能捏成团,抛到地上也不会散开的是(黏质土);能捏成团,抛到地上会散开的是(壤土)。 12、早在(宋)代,我国就有了(无土栽培)的尝试。无土栽培是指不用(土壤)栽培蔬菜等作物,而是直接给作物提供(营养液)。 13、西瓜和仙人掌适合种在(砂质)土里。适合蔬菜生长的土壤是(壤土)。 14、我国古代就认识到(土壤)是可以改良的。不同的(土壤)要采用不同的改良措施。在春秋战国时期,就使用(肥料)来改良土壤,他们把野草割来(焚烧),或用(水沤)让它腐烂后变成(肥料),改良土壤。 15、2000多年前,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著作(《管子》)中描述了不同土壤的颜色、黏度、含砂量等特性,还记录了各种土壤在不同地区所适宜种植的植物。 16、证明土壤是否有空气的最简单的方法是什么? 答:把土壤放进水中,看有没有(气泡)冒出来。 17、土壤的成分有:小石子、(泥土)、(沙)、(水)、腐烂物等。 18、分离土壤的方法有:(沉淀法)、(筛选法)、挑拣法等。用(溶解、过滤)等方法来分离土壤中的物体。 19、(土壤)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但在很多地方它正受到人为的破坏,如:(非法取土)、(乱倒垃圾)、(植被破坏土地沙漠化)等。水土流失会使土壤变薄,植物生长不良,水源枯竭,河水泛滥成灾等。为避免水土流失,保持水土,要保护土壤,如:(植树造林)、(清除垃圾)、(改良土壤)、(宣传教育)等。 20、蚯蚓对农作物生长有哪些益处? 答:蚯蚓是“耕田能手”,它在地下穿行,使更多的空气和水进入泥土,有利于植物生长。蚯蚓是“制造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