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5932348

六年级美术下册6会动的画教案2浙美版

日期:2025-04-16 科目:美术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76次 大小:2252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六年级,美术,下册,会动,教案,美版
  • cover
第六课 会动的“画” 一、教学目的 1.了解各种形式的“会动的画”,掌握视觉暂留原理。 2.发现能使画“动”起来的不同原理,选择合适的方式制作简单的动画。 3.提高动手制作能力,加深对艺术的理解。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编写思路。 《会动的“画”》属于“设计·运用”学习领域的课程。“会动的画”是一种最简单的动画,这个简单的动画也是我们目前动漫创作或者电影制作的一个最基本的基础。它将视觉暂留的科学原理和人物或者动物的造型设计在同一载体或者是连续的画面里面,通过玩的形式来展现,让学生感受会动的“画”并能自己创作会动的“画”,在“玩中学”“学中玩”,感受成功的快乐,从而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和设计能力。 本课教学不仅要使学生了解各种形式的会动的画,而且要注重学生学会自己动手设计制作简单的会动的“画”。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着重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合作性学习以及创新实践的能力。 2.重点、难点。 重点:利用视觉暂留的原理设计连环动作的画面,制作成会动的“画”。 难点:探寻连环动作之间的规律。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设计 课前准备 (学生)铅笔、勾线笔、水彩笔或彩色铅笔、16开白纸若干张(较挺而薄的纸张)、卡纸、剪刀、双面胶。 (教师)制作课件;制作教具:手翻书、抽拉式会动的“画”、转轮式会动的“画”;16开白纸若干张(较挺而薄的纸张)、订书机。 教学过程 1、欣赏手翻书视频,谈话引入。 (1)教师:看这段视频,是不是很激动,今天我们就来学做这样的“会动的画”。 (2) 教师:请同学们翻开第6课会动的画,带着屏幕上的问题自学一分钟。“板书:会动的画” 2、检查自学情况,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从以下内容有选择性的答疑。 3、深入探究,继续了解会动的“画”如何形成。 (1)欣赏课件《鹬蚌相争》,理解连续翻动产生会动的感觉。 教师:“连续翻动,画面中的鹬在动,为什么会产生动的感觉呢?” 同桌间相互讨论,探究画面是如何动起来的。 小结:整个过程由5张画组成,每张画面有所不同,连起来播放就会产生动的感觉,这就是视觉暂留原理。 (2)了解视觉暂留原理。 人类具有视觉暂留的特性,就是说人的眼睛看到一幅画或一个物体后,在1/24秒内不会消失。利用这一原理,在一幅画还没有消失前播放出下一幅画,就会给人造成一种动作连续的视觉效果。 教师:“这个原理很重要,我们生活中的电影都是按照这个原理来实现播放的。" (3)欣赏体操少年的做操步骤图。 教师指导分析:“每张图片初看基本一样,但是有微妙的变化。每张图片之间,体操少年的身体没有变化,手部和脚部有细微的变化,稍稍抬高或稍稍降低,它们虽有不同,但是有一定的规律:既有联系又有不同,画面的大部分是有联系的,小部分是不同的。” (4)示范教具:翻看两张不连贯的步骤图,PPT展示体操少年不连贯的两张步骤图。 教师:“看,感觉有什么不一样?”(提醒:教师在演示时,可以来回反复播放,使学生感受动作的效果更强烈一些。) 4、进一步深入探究会动的“画”的展示方式有哪些。 教师:“刚才视频里会动的‘画’,叫‘手翻书式’。” “书中介绍过,除了“手翻书”的方法,还有哪些方法让画动起来?小组讨论,探究会动的“画”还有哪些展示方式。 小结: “抽拉式”“转轮式”。 5、学习制作会动的“画”。 (1)展示会动的“画”的制作步骤图。 ①想好第一张的动作和最后一张的动作。 ②中间的过渡动作分解要均匀。 学生了解制作的步骤。 (2)欣赏会动的“画”:《鸭子下蛋》。 教师: “看一看,找一找,有什么难点?” “怎样才能使每幅画面连接一致?” 同桌讨论、思考如何能使每幅画面连接一致。 (3)拷贝的方法。 教师: “可以通过‘摹’的方法,利用一张薄的纸,将相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