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山谷中的谜底》第二课时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山谷中的谜底》。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说一说这篇课文。 一、说教材。《山谷中的谜底》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是“感悟人生”。课文通过记叙加拿大魁北克省山谷的一个奇异的自然景观,告诉人们,在逆境和压力面前,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以退为进,一样可以更好地生存和发展。文章前半部分从自然界的奇异景观之谜说起,主要写谜底如何被揭开的,侧重写实;后半部分主要由揭开谜底而获得的启示,重在揭示哲理。本文借具体、真实的事情来说明人生道理,令人信服,这是对学生进行阅读训练、陶冶性情和培养意志的好教材。 根据新课标的阶段目标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及实际情况,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读、思、议等形式理解雪松独特的本领,感悟雪松是真正的强者和智者形象。 3、联系课文内容及生活实际,理解“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的深刻含义。 4、通过学文,让学生明白做人:既要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也要有“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胸怀。 朗读课文,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本领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理解第二个旅行者得到的启示和最后一个自然段:“确实,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为了突出重点,化解难点,完成教学目标,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十分关键,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 1、朗读感悟法。朗读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课标也指出,各学段都应重视学生的朗读指导。因此在课堂上,我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感悟。 2、探究教学法。课堂上,我设计了与课文紧密相关的问题,应用资源以媒体显示问题,之后在自由轻松的环境中讨论问题,畅所欲言,领会和学习雪松的本领。 3、读思议导结合法。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按照让学生“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然后由老师点拨引导的阅读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4、读写结合法。由读到写是学生阅读能力的进一步提高和升华。课堂上,我创设了一场暴风雪来临的情景,让学生拿起手中的笔写下雪松与风雪的抗争。 三、说学法。 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因此本节课我主要引导学生采用: 1、朗读感悟法。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学中我将组织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反复读,在读中获得感悟,读中体会雪松先弯曲再反弹,战胜风雪的策略。 2、小组合作学习法。高年级同学有了一定的自主学习的能力,课堂上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倡导同桌之间互相讨论,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联系历史人物和生活实际理解法。在理解了雪松在逆境中生存的本领后,让学生来谈谈像雪松一样的人,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 四、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设计了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一)复习导入,回顾谜面、谜底以及形成这一奇异景观的原因。 为下文进一步学习雪松的本领做好铺垫。 (二)精读感悟,解读弯曲。 1、抓住描写雪松本领的句子反复读,概括出雪松的本领:先弯曲,再反弹。领会雪松的弯曲不是弱者,而是强者智者的表现。 2、抓住关键词句“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反复地落,反复地弹……无论雪下得多大,雪松始终完好无损”这一句,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从四个“反复”以及“积、弯、落、弹”这些重点字词着手,从而使学生理解理解雪松的精神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