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034904

2019年语文7年级上册人教版 植树的牧羊人(17张ppt+教案)

日期:2024-05-20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40次 大小:24169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2019年,语文,7年级,上册,人教,植树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用第一人称叙事的写作手法。 2.了解让·乔诺及其作品风格。 3.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维护地球生态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学习本课用第一人称叙事的写作手法。 2.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维护地球生态的意识。 【课时安排】 1课时 【课前准备】 1.搜集让·乔诺的相关资料。 2.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引入,激趣诱思 课件展示一些植树与牧羊人的插图,引起同学们的注意。 二、初读课文,牢固筑基 1.了解作者生平。 让·乔诺,法国著名小说家。1895年出生于法国南部马诺斯克小镇。家境贫寒,16岁辍学到当地一家小银行谋生。20—24岁时应征入伍,经历了残酷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由此坚定和平的信念。作品有《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和《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 2.识记字词。 (1)掌握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字形。 帐篷(zhàng) 废墟(xū) 干涸(hé) 戳(chuō) 琢磨(zhuó) 浇灌(guàn) 山毛榉(jǔ) 薰衣草(xūn) 沉默寡言(guǎ) 理解下列词语的含义。 坍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不毛之地:不长草木的地方。 溜达:散步,闲走。 琢磨:思考、探究。 稀稀拉拉:稀少疏落,形容对自己要求不严,随随便便。 沉默寡言:不声不响,很少说话。 3.默读课文,理解全文内容。 读后回答: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并完成思考探究的表格。 再读课文,重点分析 (一)第一次见到牧羊人 1.本文为何不以“植树老人”为题,而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 文中老人始终以牧羊人职业,维持自己的生计,牧羊之余,种植橡树。虽然后来因羊吃树木而改为养蜂,但仍然保留了几只母羊。自始至终,老人均是边养羊边种树,所以用“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既交待了老人的身份,也表明了老人一生所从事的事业,较为恰当。 2.介绍“我”在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次旅行,并且写“我”苦苦寻水的过程,有何作用? 首先,正是因为这次旅行,“我”才得以遇见这位执著的植树老人。其次,旅行中所见到的干旱、荒芜的山丘,废弃的村庄、燥热的狂风,这都与下文牧羊人通过种树将这里的环境改变后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主题。 写“我”寻找水源除表现这一地区环境恶劣外,也侧面突出了牧羊人生活的艰难。在这样艰难的处境中仍能辛苦跋涉、坚持种树,更能表现牧羊人精神的伟大。 作者详细地介绍了牧羊人种树的棵数,并猜测他的年龄,有何作用? 不是所有种下的橡树都能成活,因为种种原因只有少部分能长成大树,足见种树的艰难,这需要极强的耐力和信心。牧羊人若干年如一日,用水滴石穿的精神完成了如此浩大的工程,令人钦佩。另一方面,通过详细计算种树的成活棵数及牧羊人的年龄,也让我们感觉到如果持之以恒, 完成如此庞大规模的植树并不是夸张,完全真实可信。 (二)第二次见牧羊人 1. 牧羊人为何放弃养羊转而养蜂?这一转变体现了什么? 因为羊吃树苗,所以牧羊人改养蜜蜂。可见,牧羊人的后半生以植树为核心,养羊或养蜂只不过是维持生活的一种基本手段,而这些一旦与植树发生冲突出,他就会果断加以改变。 第三次见牧羊人 1.荒地最后变成了什么样的?作者在写荒地时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已经建起了农舍,有了雨水、泉水,废弃的村子得以重建,充满欢声笑语。 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现在的美景与当时的荒地进行比较,凸显了牧羊人所创造的奇迹,也为后面对牧羊人的赞美进行铺垫。 (四)文章分析 1.本文是站在哪个角度进行叙述的? 本文在叙事方面一个突出的特征就是采用局外人“我”的第一人称视点,来讲述种树人的故事,通过“我”的耳闻目睹,所思所想,对种树人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我”在本片中仅仅只是个旅人,一个过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