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访蚂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寻访蚂蚁》的设计思路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动手制作、提出问题—一引导观察、合作交流———引发联想、归纳总结———检验推测、演绎引申。本课教材由活动“跟踪蚂蚁”引入,后面安排了几个连续的探究活动:做“蚂蚁”、真正的蚂蚁什么样、蚂蚁的“兄弟姐妹”和各种各样的昆虫。 学情分析 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当他们发现新鲜的东西的时候就会有一种强烈的探究欲,三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科学课程,在这一时期是培养其学习科学兴趣,体验科学过程,发展科学素养的重要时期。 三年级学生经历了几个月的科学课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观察物体的方法。虽然蚂蚁是他们身边熟悉的小动物,但是学生还没有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去研究过它们。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能够使养成学生有意识地、有目的地去观察生活的习惯。 学习目标 1.通过学生观察、讨论、交流、归纳,认识了解蚂蚁的外形特征和行为习性。 2.对蚂蚁的形态和行为特征提出问题,并能结合自己探究的问题与同伴合作完成探究过程。 3.乐于对生物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能认真细致地观察,积极与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所得和想法;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态度和对动物研究的兴趣,感受生命的丰富多彩。 教学重难点 认识蚂蚁的形态和行为特征。 评价任务 1.认识蚂蚁的外形特征和行为习性。 2.能够区分昆虫和非昆虫。 教学准备 课前进行“请”蚂蚁来做客的活动。昆虫盒、牙签、橡皮泥、水果糖、米饭、树叶等;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生谈话,畅谈捉蚂蚁的过程。 同学们,你们把“小客人”蚂蚁请来了吗?能讲一讲你是在哪里找到蚂蚁的吗?在找蚂蚁的过程中有哪些有趣的事儿发生? 学生介绍蚂蚁的生活环境以及捉蚂蚁时的趣事。 2.课件出示:蚂蚁录相,增强学生对蚂蚁的好奇心。 3.学生质疑,导入课题你还想了解哪些关于蚂蚁的知识呢?是不是突然间觉得对自己熟悉的蚂蚁感到陌生了呢?没关系,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寻访蚂蚁(板书课题)。 二、共同研究,如何观察 1.把蚂蚁放在什么地方观察好一些? ①把蚂蚁放在什么地方观察,既能看清楚,又不会到处乱爬? ②用什么方法可以看得更清楚? 学生讨论交流。 2.师介绍方法。 在盆子里或杯子里倒一点水,水中央放一个小瓶盖或小木块,让一只蚂蚁爬到瓶盖上。蚂蚁只能停留在瓶盖上,不能到处乱爬了。 三、自主观察,认识蚂蚁 1.自主观察,认识什么是真正的蚂蚁。 分发放大镜观察蚂蚁。介绍并比较放大镜的作用。提醒学生在进行观察时要多借助工具。并要注意控制观察时的呼吸,别吹走了蚂蚁。 2.学生分组观察蚂蚁的形态。 学生汇报交流,师生小结并板书:蚂蚁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长着一对触角,胸部长着三对足。 3.猜一猜:蚂蚁吃什么? 学生猜测,做实验验证猜测。师生交流。 4.认识蚂蚁其它的行为特征。 课件出示:蚂蚁用触角传递信息、搬比自己大很多的东西等。 四、动手操作,制作蚂蚁 学生动手用橡皮泥做一只蚂蚁或用彩笔画一只蚂蚁。(课件出示蚂蚁图片)师生评比,纠正学生做的或画的不对的地方,巩固所学的知识,深化对蚂蚁的认识。 五、课堂自评,知识拓展 1.把还没解决的其它问题存入问题银行。 2.课堂小结:这节课有趣吗?你觉得自己表现怎么样?你有哪些收获? 3.课外延伸:蚂蚁有一个庞大的“家族”———昆虫。总结: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昆虫”这一概念。在这个昆虫家族里面,蚂蚁还有很多“兄弟姐妹”,想认识它们吗?(课件播放) 六、送蚂蚁回家 在观察研究小动物的活动中,请别忘了送小动物们回家,这些蚂蚁原来住在什么地方,我们就把它们送回什么地方,让它们回到各自的生活环境中去。在送小动物回家的过程中,我们还可能会有新的观察发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