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050341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日期:2024-05-12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24次 大小:2439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 cover
第12课《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   课程内容   1.知道陈独秀、胡适等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   2.了解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目标   1.了解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标志及新文化运动的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作品。   2.学会利用相关史料客观评价新文化运动的历史意义和局限,形成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   3.了解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在新文化运动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锋作用,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积极进取的精神,增强历史使命感。   教材分析   本课是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新时代的曙光”中的第一课,本课在教材中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上一单元“辛亥革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补课,又是下一课“五四运动”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本课包括两个子目: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意义。教材以“背景———内容———历史意义”为线索,叙述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过程,条理清晰,内容精炼。   学情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初二年级的学生,而《新文化运动》一课的内容理论性较强,相对比较抽象,对儒家的“纲常伦理”很难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该选取通俗易懂的材料增强学生历史理解能力,使学生通过对材料的阅读和理解,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意识。   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为什么把斗争锋芒指向孔教?   情境导入   青年如初春,   如朝日,   如百卉之萌动,   如利刃之新发于硎,   人生最可宝贵之时期也。   青年之于社会,   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同学们,这段话是百年前的一位知识分子对时代的呼唤、对青年的呐喊、对未来的希望和对祖国的深情。他是谁?何以发出如此振聋发聩的声音?   有人说,思想源于时代,思想又引领时代。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光的隧道,去拜访那群激情昂扬的人物,去回望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讲授新课   一、桎梏:枷锁重重乱象生   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到20世纪初的中国,将会看到以下现象:   社会现象一:北大师生问好(图片、文字)   师:同学们通过这种师生问好场景,看出了哪些社会现象?   生: 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教员们不从事研究,只为养家糊口,学生们多为京官子弟,不用心学习,只为升官发财。北京大学不是一所学术中心,而是一座官僚养成所。   社会现象二:阿毛(文字)   师:你认为阿毛用14岁的鲜活生命换一块冰冷的牌坊值得吗?为什么?   生:各抒己见   师(总结):这种现象不是偶然,不是个别,旧时代的女性深受封建礼教的束缚,从一而终,夫亡不嫁,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终年过着冷月寒窗、灯摇残照的日子,在高墙深院中与世隔绝,一生孤苦伶仃,直到坟墓。每一个牌坊的背后都有一个孤独的灵魂和一颗颤抖的心。   社会现象三:瑞钰难产而死(文字)   师:造成瑞钰惨死的社会根源是什么?   生:封建迷信、封建家长制的迫害致死   政治现象:袁世凯尊孔复古(文字、图片)   袁世凯大肆举行祭天祭孔仪式,就是为了圆自己的封建帝王梦。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补充)这种种现象的背后隐藏着一个重要的信息,辛亥革命尽管推翻了封建帝制,却没有根除封建思想;建立民主共和制度,民主思想却没有被人们接受;剪掉了人们脑门后的辫子,却没能剪断人们心底的精神辫子。   (过渡)如果你们是生活在那个时代的青年,将会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   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吹遍中国大江南北,一个个思想的先驱将犀利的笔化作一把把锋利的匕首,刺向封建专制、封建礼教。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精神洗礼和灵魂的震撼。   二、呐喊:除旧布新铸国魂   第一个勇敢站出来的是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