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6062640

三年级上册科学课堂实录与分析-4.6空气占据空间吗|教科版

日期:2025-09-23 科目:科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49次 大小:5276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三年级,上册,科学,课堂,实录,分析
  • cover
《4.6 空气占据空间吗》课堂实录与分析 【教材分析】 本课是新版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水和空气”单元的第六课。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比较水的多少》一课,建立了体积概念,知道表示体积的单位是毫升。学生学习了第五课《我们周围的空气》,认识了空气确实存在,对空气的特性(无色、无味、透明、看不见、摸不着、比水轻、易流动等)有了更多的感性认识,并与水进行了初步的比较。在此基础上,本课让学生认同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认识到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的,而水占据空间的多少不会发生变化。探究的方法是不断的对比观察和从实验中获取证据。这一课仍是水和空气的比较活动,不过比较的重心已从性质的差异转向相同特征的抽象。但三年级刚开始学习科学,所以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设计了三个活动抓空———纸进水不湿之谜———水和空气占据空间的对比。符合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身心发展特点。 【学情分析】 三年级学生刚学习科学,科学探究的能力较弱,正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期,但抽象思维还占很重要的地位。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了解了空气的特性。这节课教材对于小学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既陌生又难以理解,因为空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这比固体、液体占据空间更抽象。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让学生通过具体形象的事物,自己动手实验,去体会、去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开展探究活动,最后得出结论“空气占据空间”。从而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质疑、探究、自主学习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1)空气占据空间; (2)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可以变化。 2.过程与方法: (1)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 (2)用对比实验控制条件的方法,进行观察; (3)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2.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空气占据空间。 教学难点:解释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变化的。 【教学准备】 实验材料:毛巾12条、托盘24个、水槽12个、餐巾纸一卷、注射器24个、矮杯12个、红墨水一瓶 教师演示:托盘一个、水槽1个、塑料袋一个、玻璃杯1个、餐巾纸一张、两只注射器、一小杯有色液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3min) 1.乌鸦喝水的故事 师:(老师出示一段乌鸦喝水的图片)同学们还记得《乌鸦喝水》的故事吗?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它运用了什么科学道理? 生:乌鸦把石头叼进瓶子,石头占了水的空间,然后把水给挤出来了…… 评:利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导入有两个功能。一是吸引学生注意力。三年级由于年龄还较小,无意注意还占优势注意力不稳定、不善于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力,注意要有强烈的兴趣性、直观性。因此想让学生的兴趣点马上转入课堂学习,首先必须集中注意力,快速进入课堂,而故事是孩子们十分感兴趣的,尤其是乌鸦的故事是小学一年级的课文,孩子们十分的熟悉,以此为切入点即有趣又符合学生的认知,并能快速的进入课堂学习。二是切入空间的概念,过渡新课。我国心理学家朱智贤指出,小学儿童思维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三年级正处于关键的过渡期,仍然具有很大成分的抽象思维,需要与直接、感性的经验相联系。而空间是比较抽象的词语,通过乌鸦喝水的瓶子,引入空间概念,形象具体,具有趣味性,学生也容易理解和接受,为下面的学习做好衔接、铺垫。 2.问题迁移,切入新课。 师:在故事中都有哪些东西占据了乌鸦的瓶子呢? 生:石头、水、空气。 师:石头和水占据了瓶子的空间是显而易见的,那到底空气占据了瓶子的空间了吗?今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