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气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科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给每个学生提供平等学习科学的机会。 科学课程倡导探究式的学习,让学生主动的体验探究过程,使学生获得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体验探究的乐趣,形成和发展探究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能力。 创造性使用教材,对教材进行补充、延伸、拓宽、重组、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和融合。 二、本科教学亮点:充分挖掘教材内涵,使用自己创作视频、微课、课件、教具。采用探究式学习方法,师生共同创建科学氛围,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都能动手做一做,动脑想一想,动眼看一看,动嘴说一说,让他们在互动中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成功和失败喜悦及小组合作乐趣。视频有:一只真的乌鸦喝水。气垫船。微课有:自动饮水槽。不灭的蜡烛。教具:改进后的小喷泉。 教材分析: 《空气占据空间吗》是教科版三上《水和空气》中的教学内容,本课教学活动的设计将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科学知识三个维度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使得科学教育的整体目标得以落实。这一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了解空气存在,并具有流动性的特点的基础上继续深入研究空气的其他特点。在前面一课时,学生通过直接感受或通过简单实验观察到现象来说明空气存在并且具有流动性,相对比较简单,而且学生在生活中有一定感知。但是要理解空气占据空间,并且占据空间的大小可以改变这一概念有一定难度,因此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是教学的关键。导入--由礼品盒、块糖、水、石子占据空间引出“空气占据空间吗”;通过自主实验--知道空气是占据空间的;拓展应用--利用空气能占据空间的特点来学生制作组装小喷泉、纸是干的或湿的 、 蜡烛在水底不灭。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孩子刚刚上了两个多月的科学课,学生对科学的理解还知之甚少,科学课堂学习习惯还没有完全形成,因此,在此之前学生们已经知道所有的物质都占据空间,本课通过系列活动,在学生认识了空气确实存在的基础上,让学生认同空气和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逐步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由此在本课的设计中,教师通过对空气占据空间的研究,通过对比的方法研究空气占据大小是可以变化的。培养学生认真细致的观察习惯;独立思考、积极动脑的学习习惯;善于倾听和交流的习惯;渗透正确认识事物的科学方法;实事求是地进行科学研究的实证精神;启发学生的思维,不断修正自己的认识,不断揭示事物本质,从而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并在此过程中,激发学生的科学探究兴趣,体验合作研究的快乐。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空气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体积)是可以变化(被压缩和扩张的)。 2.过程与方法 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用对比的方法来研究空气占据空间大小可以改变;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与他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形成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知道空气与其他物质一样,能够占据空间,但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认识到空气是一种物质。 教学难点:用实验方法证实空气确实占据空间,空气占据空间的多少是可以改变的,并在科学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预测和解释。 教具准备 ; 教师准备:小水槽 朔料瓶 吸管 气球、水晶泥 二、 学生准备:水槽一个 朔料瓶一个 水晶泥一盒 注射器两只 吸管2根 教学过程: 展示前概念,提出问题: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礼物,(出示小盒)大家猜这盒里面有什么,生:糖。打开盒给学生看,有的学生随口说出什么也没有。马上有学生反驳,有空气。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的内容,空气充满了空间。师拿出糖块放入小盒里,学生说出糖块占据了小盒里空气的空间。 为了让学生理解谁占据谁的空间,紧接着老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