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植物的根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内容:通过观察植物的根,认识根的两种形态特征和分布特点;并通过模拟实验探究植物的根是如何固定植物的。 知识结构:属于认识植物六大器官中的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充分认识植物的根为以后学习植物乃至生命科学的其他版块奠定基础。 地位及作用:属于科学与生活的内容范畴,是小学科学生命科学中植物板块的一大重要内容。 学情分析 本课面对的是四年级的学生,通过三年级一年对科学的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观察和测量的能力,初步形成探索自然奥秘的欲望,但是学生对分类、预测等能力要求认识不深,动手操作能力和整体思维能力不足,对根部的认识明显没有之前叶和花那么深,所以本课学习通过视频、动手操作和实验教学法突破重难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知道根的形态特征,知道并学会区分直根系和须根系。 学生通过测量根部的长度和宽度,探究根部的分布特点。 学生认识到根部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根部形态的观测,学会有目的的观察。 通过测量根部的长度和宽度,学会动手操作探究的方法。 通过用报纸等模拟植物,学会用实验探究和小组合作的方法去学习根部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观察根部的形态特征和分布特点,学生认识美妙的植物世界,体验探究自然的乐趣。 学生动手操作,对植物进行实验模拟,培养实事求是精神和“做中学”的科学学习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并区分植物的两种根系和分布特点。 难点:明白植物根部有固定植物的作用。 教法与学法 教法:讲授法、视频教学法 学法:动手测量法、成果展示法、模拟实验法、小组合作法 课前准备 老师:教案、教学课件和视频资料 学生:尺子、报纸、剪刀、双面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播放《种子萌发的过程》的视频,学生对根部有直观的认识,并且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从而引出“植物的根”的话题并且导入新课。 新课教学 观察植物的根 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大豆和葱的根部,让学生观察和描述植物根系的特点以及比较两种根系形态的异同。 引导学生从植物根部的长短、粗细和形态等方面观察,鼓励学生小组合作,用合适的词语来形容植物的根部。 学生小组讨论并汇报,教师就学生回答情况补充植物根部的直根系和须根系的形态特征和区别。 教师展示其他植物的根系图片资料,学生学会区别直根系和须根系,并让学生列举出身边常见的关于两种根系的典型植物。 根系的分布特点 学生用尺子测量书上第9页大豆根部的长度和宽度,小组记录数据、讨论并思考根部的分布特点。 教师请2个学生代表上黑板测量,引导学生把根部的长宽与茎和叶的作对比。 学生代表评价,教师补充评价,并讲解测量长度和宽度的方法,引导学生得出根部的分布特征:大部分的根部分布得很深很广,长度体现出深度以及宽度体现出广度。 根部固定植物的功能 教师一边操作一边让学生动手模拟植物,用报纸制作成一课模拟的树,树冠大而重,小组讨论并想办法把树固定在桌面上。教师引导学生在树干处做“根”,并将“根部”埋在土壤里或用石头压住,就能固定树。 以小组为单位,在班内开展“谁的报纸树最稳固”的评比。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当根比较多,拓展范围比较大或者埋得较深时,植物比较容易固定。 巩固提高 以小组竞赛形式,学生做几道关于植物根系形态、分布特征和功能的题目,检测本节课的掌握情况。 课堂小结 请学生代表参照板书内容,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教师就学生发言内容补充并总结。 教学评价分析 就课堂上关于植物根部的几道题目,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 分析学生测量根部长度和宽度和用报纸模拟树的模型,分析学生的展示自我、小组合作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一个单元的学习完成后,让学生自行填写教科书上第91页《我的探究足迹》的评价星级,分析学生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