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104187

3.2 青春有格 (教学设计、说课稿、教学策略等7份打包)

日期:2024-05-02 科目:政治 类型:初中素材 查看:71次 大小:14765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青春,教学设计,课稿,教学,略等,7份
    《第二框 青春有格》“运用你的经验”解析 收藏文章 本框“运用你的经验”活动,首先选用学生熟悉的田字格,引发学生对“格”的联想。田字格,是一种用于规范汉字书写格式的模板,对汉字书写起到规范、引导的作用。将这层意思用于解读“青春有格”,是说青春也需要规范和引导。青春要张扬,张扬要有度;青春是自由的,自由中仍然有无形的格在引导着,这个格是一种引导、引领,也是一种约束,促进青少年走向自律、自觉。 解读了这层意思之后,教材又从中国传统文化中选取了不同时期的三句话,让学生理解其中“格”字的含义,以此来进一步解释如何规范引导青春,让青春有格。“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出自清朝龚自珍的《己亥杂诗》,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希望皇帝重新振作精神,不要局限于一种规格或方式去选用治国的人才,这里的“格”字可以理解为规格或方式。“言有物而行有格也”,出自儒家经典《礼记·缁衣》,这里所说的“格”是指内在道德与外在行为的统一,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话要有内容,行为要体现出本人的品格。“ 有耻且格”出自《论语·为政》,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有知耻之心,且能自我检点而恪守正道。综合这些语句中的“格”字,含有“法式、标准、规格和品格、格调”的意思。因此,教材对“青春有格”的解读是:青春需要规范和引导,一些最基本的规则和界限必不可少,底线不能逾越,“行己有耻”;用品格引导青春,追求“至善”,青春是有格调的,在飞扬的青春里见证最好的自己。由此,本框两目内容也顺理成章地呈现出来。 《第二框 青春有格》第二目“止于至善”内容解析 收藏文章 将青春活力化为正能量。从中国传统文化阐述青春的格调在于修美德,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从小事做起,积善成德,学习榜样,经常自省,做到慎独,以修身为本,行走在“止于至善”的路上,是对青春最好的证明。本目主要表达了五层意思。 其一,“止于至善”是一种精神境界。教材开宗明义用一段正文对“止于至善”进行注解。教材首先引述《大学》中的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说明目题出处,并对这句话进行了解读。“明明德”第一个“明”是动词,有发现、发扬的意思,“明德”就是我们人性中本来具有的光明的那一面。这种“明明德”的功夫需要每天都做、每天都要有进步。那么,怎么做呢?“在亲民”。这里的“亲”是“新”字的借用字,“亲民”的意思,就是“君子日新”,就是一个君子应该每天都修养自己,每天都换一个人,每天都有进步,这叫做“又新日新”。然后达到什么境界呢?“止于至善”。“止于至善”就是善的极点,就是把自己人性里面善的、光明的那一面发挥到极点。解读这句话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理解“止于至善”是人的一种精神境界。青春需要格调,这就是对“至善”的追求。 其二,“止于至善”要求青少年从点滴小事做起,积善成德。这层意思由一段正文和一个“阅读感悟”组成。教材首先指出,“止于至善”是一种向往美好、永不言弃的精神状态,正如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专门赞美孔子的诗中所写 的“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意思是说,虽然不能达到这种程度,可是心里却一直向往着,表达了倾慕、向往之意。然尽管如此,教材还是明示学生,要从点滴小事做起,积少成多,积善成德,一直行走在“ 止于至善”的路上,享受这种精神追求的过程。接下来,教材设计了一个“阅读感悟”。“微尘”作为一个爱心公益的品牌,传播的是小善,成就的是社会的大爱,证明的是全社会需要这样的“至善”。“阅读感悟”中“微尘”的故事,让我们明白为社会做公益的事,是积善、积德性,从而指导我们学会道德体验与反思。 其三,“止于至善”要求学生见贤思齐,向榜样学习。这层意思由一个“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