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104459

24月迹教案+反思(1课时7页)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96次 大小:4117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24月,教案,反思,1课时,7页
  • cover
23* 月迹 文本分析: 这篇散文描写了作家贾平凹童年时代的一段美好往事。中秋之夜,为了寻找月亮,一群孩子从堂屋追到院子,从院子追到河滩,充满童真童趣。课文以“月迹”为题,既是因为文章描述了孩子们追寻中秋月踪迹的趣事,也是因为月亮在作家心中留下了一抹温暖的痕迹,寄托了作家浓浓的思乡之情和对生活的热爱。这篇课文篇幅较长,学生在阅读和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应把采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课文作为教学重点。在学生读顺读熟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体会文章表达的作家对生活、对美的理解和感悟,进而联系实际体会对美好的事物的发现都源于生活,源于有一颗追求真、善、美的心。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悄、累、袅”等8个生字(包括2个多音字),理解相关词语的意思。 2.引导学生读通读懂课文,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了解孩子们在哪里寻到了月亮。 3.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体会作者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流露出的对家乡深沉的爱,理解“月亮属于我们每个人”的深刻含义。 4.培养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热爱,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理解“月亮是属于我们每个人”的含义。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回忆童年美好生活时所表达出的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的感情。 课时安排:1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播放歌曲《童年》,引导学生感悟童年的美好,引出本文内容。 导语:童年是一首动听的歌,唱出了我们内心的欢悦;童年是一幅美丽的画,展示着我们人生的斑斓!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乐园,她记载了我们的喜怒哀乐,见证了我们的成长历程,闪烁着童心孕育的梦幻之光。这节课上,就让我们睁大双眼,展开想象的翅膀,走进当代著名文学家贾平凹的童年乐园,和他一起回到童年里的那个中秋节的晚上,去感受他那颗纯洁的童心,去追寻月亮的足迹,欣赏月光下的美景吧!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明确:“月迹”是文章记叙的核心,作者就是通过追寻“月迹”来寄托种种思绪的。紧紧抓住“月迹”理解课文,会更容易把握文章内容。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介绍作者。 贾平凹 原名贾平娃,1952年生,陕西丹凤人。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其作品曾多次获文学大奖,代表作有《秦腔》《高兴》《商州》《浮躁》《废都》等。 2.自读课文,注意读出停顿和人物语气,圈画出生字新词。 3.教师检测学生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带拼音的字词卡片,指名认读。教师纠正字音,学生识记生字。 没声儿         (2)理解重点词语。 [累累]接连成串的样子。 [面面相觑]你看我,我看你,不知道如何是好。形容人们因惊惧或无可奈何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袅袅]指烟雾缭绕升腾,也形容细长柔软的东西随风摆动。 [嫉妒]因人胜过自己而产生的忌恨心理。 4.寻找月迹:在文中找出有关揭示“月迹”的位置的句子。 预设:紧扣文章题目,寻找相关语句是了解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之一。引导学生勾画,同桌讨论,依据这些语句,学生就能大概了解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思考问题:文章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样的事情? (2)小组讨论,交流展示。 明确:时间———中秋的夜里;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人物———奶奶、我和弟弟妹妹;事情———盼月、寻月、议月。 2.细读课文,小组讨论,回答问题。 (1)作者在哪些地方找到了月亮的踪迹?不同地方的月亮有什么不同的特点?作者的心情有什么变化? 预设:教师引导学生从五个段落概括回答。穿衣镜上(第2自然段)→院子里(第3自然段)→小河里(第21自然段)→眼睛里(第23自然段)。 镜中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