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6155292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材第二单元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山东民歌课件(16张幻灯片)+教案+测试+视频

日期:2025-10-23 科目:音乐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30次 大小:69236385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山东,测试,教案,幻灯片,16张,课件
    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教材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第四节 《醇厚的中原韵———山东民歌》 【课题】 醇厚的中原韵———山东民歌 课标内容 聆听《沂蒙山小调》,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认识其音乐风格;探究、认识“鱼咬尾”、“起承转合”四句式的民间音乐创作方法和民歌的创作特征。 课标分解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通过聆听《沂蒙山小调》不同版本,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了解民歌的风格特征。 2、探究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和起承转合的结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演唱和分析《沂蒙山小调》的旋律和歌词,把握民歌的部分特征,并进行加工创作。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欣赏和体验,激发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聆听《沂蒙山小调》不同版本,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了解民歌的风格特征。 2、探究民歌的创作方法———鱼咬尾和起承转合的结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唱和分析《沂蒙山小调》的旋律和歌词,把握民歌的部分特征,并进行加工创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欣赏和体验,激发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材分析 《沂蒙山小调》是一首带有山歌风味的小调,最初流行在山东临沂地区,现在已传遍全国。歌曲创作之初是为了揭露反动武装组织黄沙会的反动本质,后经过音乐工作者的加工创作,保留了歌颂共产党的内容,增补了赞美沂蒙风光的内容,这首民歌最终定型。本节课将它作为欣赏的唯一曲目,为了以小见大、以点带面,概括总结出中原民歌的风格特征和创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 通过鉴赏《沂蒙山小调》,感受体验其音乐情绪,概括总结民歌的风格特征。 【教学难点】 通过赏析《沂蒙山小调》,探究中原民歌的创作方法。 教学准备 钢琴、多媒体课件、二胡、扇子、手绢花 探究活动设计 本节课设计了四大探究活动,一是聆听《沂蒙山小调》,感受、体验歌曲的音乐情绪,二是通过分析旋律和歌词、欣赏不同版本的《沂蒙山小调》,探究民歌的风格特征和创作方法;三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创作表演。四是通过欣赏《相亲相爱》,预习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关系,加深对《沂蒙山小调》的理解,激发爱国热情。 探究活动一: 聆听民歌《沂蒙山小调》王世慧的演唱版本和彭丽媛的演唱版本,感受歌曲的音乐情绪。 探究目的:通过聆听体验歌曲的不同情绪,总结音乐风格。 探究步骤:1、聆听王世慧演唱版本;2、欣赏彭丽媛演唱版本 预期效果:学生可以分辨出两个演唱版本的不同风格和情绪。 探究活动二: 分析《沂蒙山小调》的旋律和歌词,欣赏不同的演唱版本,探究民歌的风格特征和创作手法。 探究目的:通过分析旋律和歌词,总结民歌创作的特征和方法。 探究步骤:1、唱谱,分析旋律;2、带有感情地朗读歌词,分析歌词内容; 3、欣赏彭丽媛的不同演唱版本。 预期效果:能概括总结出民歌的风格特征和创作方法。 探究活动三: 学生根据之前的欣赏和分析,对《沂蒙山小调》进行创作表演。 探究目的:了解学生对歌曲的理解程度,对作品进行创新表演。 探究步骤:1、结合老师讲解讨论对音乐的理解;2、创作表演。 预期效果:能编排出一个完整作品。 探究活动四: 欣赏并参与表演歌曲《相亲相爱》,加深对《沂蒙山小调》的理解。 探究目的:通过欣赏和表演,加深对歌曲的理解和认识,预习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关系, 探究步骤:欣赏并参与表演歌曲《相亲相爱》 预期效果:初步了解民歌与创作歌曲的关系,激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教学案例设计 《沂蒙山小调》是人民音乐-出卷网-出版的普通高中《音乐鉴赏》(必修)第二单元第四节《醇厚的中原韵》中的必赏曲目。教学过程中,通过聆听歌曲的不同演唱版本,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