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6166388

第十四课 在柏林(教案+课件+同步练习)

日期:2024-04-28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98次 大小:448363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第十四,柏林,教案,课件,同步,练习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4 在柏林 同步习题 一、给下列字组词。 思( ) 指( ) 假( ) 神( ) 腮( ) 脂( ) 遐( ) 伸( ) 二、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并造句。 不假思索: 。 指手画脚: 。 三、照样子,写词语。 咔嚓咔嚓(ABAB式拟声词): 。 。 。 四、按要求写句子。 1.这个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重复数着。(缩句) 。 2.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改为双重否定句) 。 五、仔细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请找出描写后备役老兵和老妇人外貌的词语? 这描写是为了揭示什么? 。 2.联系上下文,想想老妇人多次重复“一,二,三……”的原因是什么? 。 3.老兵的话讲完后,为何“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样结尾有何好处? 。 参考答案 一、思想 腮红 手指 脂肪 假期 闻名遐迩 神仙 伸手 二、老师的问题出来后,我不假思索的回答出来。 不了解情况就不要在一边指手画脚。 三、1.老妇人数着。 我不得不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 四、 1.“头发灰白” “身体瘦弱而多病” 揭示了残酷的战争对无辜百姓身体、心灵的巨大伤害。 2、失去了三个儿子。 3.这句环境描写,一方面以“静得可怕”写出了车厢里的人们听了老兵的话语之后,心灵产生的震撼;一方面渲染了人们极其沉重的心情与车厢内悲哀的气氛,也激发读者去思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在柏林》教学设计 课题 在柏林 单元 四 学科 语文 年级 六上 学习 目标 1.领会文章深厚的主旨,体会文章对于残酷战争的控诉。 2.领会这篇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重点 品味文本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涵其中的感情。 难点 学习小说如何运用抖包袱的手法将情节推向极至。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一、导入话题 创设情境 1.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战争是人民生活中最残酷的事。我们可以举出许多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作品,都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2.请你们谈谈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反映战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新闻作品。 通过自己所搜集到的资料和平时的认知,理解战争。 找准话题导入能使学生更快地进入文本的情境,为体会文章的主旨服务。 讲授新课 二、探究标题 想象畅谈 1.战争是统治阶级之间利益的驱使。而在战争的阴霾下,处于战争中心的广大人民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在柏林》这个标题看上去很宽泛,留给我们很多想象的空间。(板书:在柏林)其实,这篇小说是关于战争的。2.同学们一定读过一些关于战争的文章或看过关于战争的影片,可能对战争中人们的生活有各种想象,请大家自由发言,所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均可。 3.教师适当引入战争给人民生活和精神带来的苦难和摧残,而后展开对文章的阅读。 三、深入文本 层层剖析 (一)分组探究下列问题。1.两个小姑娘“不加思虑地嗤笑”和“再次傻笑起来”说明了什么? 2.老兵所说的“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他们的母亲”如果改为“她”好不好? 3.第一自然段最后一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和全文最后一句“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这两个“静”在内涵上有什么区别? (二)学生汇报以后,师生评价,教师点拨指导。 1.说明了小姑娘的缺乏关怀之心和同情心,幼稚粗浅。(板书: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 老妇人 后备役老兵) “他们的母亲”揭示了老妇人和阵亡儿子之间的关系,用“他们的母亲”的称法更直指人心,失去儿子的极端痛楚显露无遗。(板书:失去三个儿子 送妻子进疯人院) 3.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