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知识目标: 1.知道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2.知道地球的形状。 3.基本了解地球是由小部分陆地和大部分水域构成的及其面积的大小。 科学能力目标: 1.模拟实验,分析实验现象,用逻辑推理的方法解释“航船进港的现象”。 2.通过观察,认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特点。 3.会查找、收集、分析处理关于地球的资料及信息。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历史,对地球的形状有深刻的体会。 2.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培养学生在科学研究中尊重证据、不迷信权威、用于探索的精神。 学情分析: 由于科技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人们现在早已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了。经过几年的科学课学习,学生到了六年级后,学生思维活跃、知识面宽,他们通过电视、网络、报纸、图书等多种途径对我们生活的这个星球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只是对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地球大小等相关知识缺乏了解,需要进一步认识,这也是我们在这节课需要特别用心的地方。有关地球概况的相关资料,学生课前已经做了充足的准备,教学中需巧妙地引导学生去讨论、交流、动手设计模拟航行的实验,只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的欲望,就可以顺利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曲折过程。 难点:能用帆船做进、出港的模拟实验,论证地球的形状。 教学准备: 1.查找关于地球形状和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历史等相关资料。 2.地球仪、小纸船、多媒体课件等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观看动画,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都喜欢看动画,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一段动画,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根据小鲁比的描述,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样的吗? 我们现在都知道地球是一个球体。那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古代,人类是怎样认识地球的呢?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前人的脚步,走进认识“地球”的科学史。 (板书课题:地球。) 了解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历史过程 谈话:同学们在课前,收集了很多关于人类探索地球的历史资料,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了解来阅读屏幕上的这段资料,在阅读的过程中一边思考:古代的人们,在探索地球的历程中形成了哪些主要的观点? (课件呈现人类探索地球历程的资料。) 2.学生分组交流。 3.全班交流。重点放在人类对地球的认识历程上,共同梳理出: (1)古代人类的“居住地中心说”。 (2)我国古人的“天圆地方说”。 (3)张衡的“浑天说”。 (4)古希腊人的“地球说”。 4.学生交流分享课前收集有关人类认识地球的不同猜想。 5.提问:纵观这些说法,哪种说法更科学一些?它是什么观点呢?“地球说”这种观点,是古希腊人通过什么现象提出的? 5.师生讨论,演示模拟实验。 (1)课件播放帆船进出港的视频,重温古希腊人在海边所看到的情形。 让学生注意观察帆船进港、出港时,船身和桅杆的变化。 思考:为什么帆船进出港时,船身和桅杆不是同时出现和隐没?这说明了什么?想不想亲自动手设计一个模拟航行的实验来验证你们的猜想? 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2)师生讨论交流。 (3)利用地球仪和小纸船,模拟帆船进出港,观察现象,思考为什么会这样。 (4)观察帆船进、出港(重点观察船身和桅杆),比较船在球体上和在平面上航行会出现什么不同现象?这个发现说明了什么? (实验要求: ?1、观察:让小船在地球仪上模拟航行,观察小船进出港时“船身”和“桅杆”出现的先后顺序有什么不同? ?2、比较:再把小船放在桌面上模拟航行,两次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3、思考: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温馨提示: 实验时“观察者”眼睛要平视,“开船者”要控制船的速度,不要太快。两个角色每个人都要扮演一次。并及时做好记录。 (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交流实验要求和提示。) (师生实验。? (5)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